周善偉
摘要:課堂教學實踐以及觀察研究顯示,小學生的問題能力還有所欠缺。通過對小學生數學課堂提問現狀的分析,發現設置問題關注點能夠實現數學問題意識向提問能力的有效轉化。實踐的目的在于嘗試在教學中進行一些改變,創設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學生會進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問題,而不是對教師的問題進行回答。
關鍵詞:數學課堂;問題意識;提問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1B-0031-0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展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要求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提升學生的提問技巧,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一、小學生數學課堂提問現狀審視
筆者在本校各年級隨機抽取了一個班,共計6個自然班進行數學課堂觀察。并以課堂觀察記錄為基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對所有數據進行定量定性分析。在此基礎上,從學生提問的態度和學生提問的內容兩個維度進行了分析。
(一)學生提問的態度
從調查結果來看,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小,無約束感,在課堂上表現活躍,他們在課堂上敢問、敢想。隨著年級的升高,中高年級學生提問態度越來越認真,他們能意識到提問在學習上的重要性,有問題意識。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因為顧慮等原因,在課堂上他們會變得沉默寡言,很少有學生在課堂上勇敢地提問。
(二)學生提問的內容
1.淺層問題。從課堂觀察的分析結果看,鑒于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很多學生對學習內容沒有深入思考,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大多數學生傾向于提出呈現性問題,很少能提出針對學習內容的核心問題,問題的質量有待提高。
2.無效問題。課堂上的無效問題有兩種,一種是有些學生提出的問題難以探究,無法解決。另一種是有些學生很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問題,但是缺乏提問的技巧,總是詞不達意,提出的問題基本也是無效問題。
3.偏離問題。課堂上有些學生提問積極性很高,但是提出的問題抓不住學習內容的主題,問題偏離數學知識本身。例如:一年級教學中,讓學生描述從情境圖中能知道些什么,有些學生會將注意力放在情境圖中物體的大小、形狀和顏色上,而忽視了圖中的數學信息。
二、學生數學提問能力欠缺的成因分析
通過課堂觀測和現狀調查,發現導致小學生提問能力欠缺的因素主要如下:
(一)心理障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對什么都好奇,少有壓力負擔,所以在課堂上敢想、敢問。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學生考慮問題日漸成熟,他們在面對同學和老師的時候,思想顧慮也在增加。學生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錯誤被別人笑話,被教師批評,失了面子,為了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寧愿放棄提問。正是這種害怕失敗、恐懼的心理障礙造成了學生在課堂上不愿、不敢提出問題。
(二)技能障礙。小學生提問能力欠缺的原因不是他們沒有問題,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去問,所以才會放棄提問的。由于缺乏提問的技能導致他們不知道怎么問,對于一個數學問題很難用數學語言完整清楚地表述出來,因此學生就會很少提問,或者干脆不提問。從調查結果看,學生提問技能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和教師的重視。在課堂上,教師往往獨占提問的權利,學生找不到提問的機會,也得不到教師的有效引導,導致學生的提問技能進步緩慢。
(三)動機障礙。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往往表現出對學習內容的直接興趣和愛好以及對學習結果的直接追求,體現出很強的不穩定性,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小學生很難長時間持續地在學習中多問幾個“為什么”,多思考“怎么做”。[1]因為外部的學習動機占據了主體,所以學生就不會有意識地去發現問題,課堂學習中也不會主動地提出問題。久而久之,學生提問能力就難以得到提高。
三、問題意識向提問能力的轉換途徑
學生由問題意識走向提問能力需要一個看上去雖小但意義重大的轉變,作為老師,不是去問學生問題,而是由學生來提問,教師則要幫助他們完成提問。[2]設置“問題關注點”,教師的任務是給學生提供問題關注點進行提問,問題關注點不是讓他們回答的問題,而是為他們提出問題而設計的一個關注點。
(一)找到有效的問題關注點
1.問題關注點不可模糊。如果問題關注點不明晰,學生會花費過多時間去理解它。當問題關注點描述得很清晰的時候,學生就能更輕易地生成問題。具體來說應達到如下標準:首先,簡潔明了,教師可以使用簡單的詞語或短小的陳述句構成問題關注點;其次,準確聚焦,問題關注點應該能引起學生在一個具體方向上的注意力,給予學生足夠的吸引和鼓勵,學生可以在此具體領域進行提問。
2.問題關注點盡量不是問題。多年的教學經歷讓教師習慣了用提問題的方式教學,所以常常看到,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表現出過多的對老師的依賴,并習慣于回應問題而不是自己發現問題。因此,如果教師用自己的問題來做問題關注點,學生往往會為了尋找答案去活動,就會限制了學生的想法。所以為了確保學生產生盡可能多的想法,問題關注點應盡量回避使用問題。
3. 問題關注點不可表現教師的偏好或傾向。問題關注點的目的是給學生思考的自由,不是讓學生知道教師的偏好,也不能給學生太多的指引。學生會花費時間努力想找到你希望他們得出的答案,而不是他們自己進行思考。
4. 問題關注點不提供范例。如果學生提供了例子,就是為他們的提問設定了方向。以前,我習慣于給學生很多例子來解釋和明確學習內容,學生也經常向我詢問例子。我發現一給他們例子,他們馬上會結束思考開始總結:“哦,原來老師想我們這樣做。”學生需要自己克服這些困難。如果學生全無頭緒,可以給一些啟發詞,比如說:對于概念,著重指導學生會問“是什么”; 對于基本觀點,著重培養學生會問“為什么”; 對于基本方法,著重引導學生分析“怎么樣”。endprint
(二)設計問題關注點
以教學《認識三角形》為例。課始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將準備好的一根吸管剪兩刀,剪成三根吸管并組合成一個三角形。
1.明確讓學生提出問題的目的
我希望學生能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鼓勵他們探究怎樣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
2.列出幾個可能作為問題關注點的想法
包括以下五點:①三角形;②三角形的三條邊;③怎樣剪能圍成三角形;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⑤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吸管。
3.仔細觀察并思考優缺點(見下表)
4.選擇一個最符合你的目的的想法
在考慮每個問題關注點的優缺點后,我決定使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個問題關注點。
5.想象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
在設計過程的最后一步,我思考了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任意三根吸管都能圍成三角形嗎?”“為什么這一組吸管圍不成三角形?”“為什么這幾組吸管能圍成三角形?”“能不能圍成三角形與什么有關?” ……
四、設置問題關注點應遵循的原則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找到有效的問題關注點,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原則。
1.情境性原則。數學問題情境的主要意義在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化的問題關注點,能夠聯系學生實際,調動學生感官注意和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產生持續不斷的學習內驅力,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活動。
2.因材施教原則。處在不同學段的學生呈現的問題意識特點不一樣,并且最近發展區不一樣,即使處在同一學段的小學生,其數學最近發展區、能力、個性等也不一樣,[3]因此這需要教師設置問題關注點時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則。設置問題關注點時要重視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也要考慮到學生的數學知識背景和學習特點,盡可能使問題關注點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
3.啟發性原則。問題關注點應該是用來刺激學生發問的,因此教師提出的問題關注點應該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能夠啟迪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教學“角的度量”,問題關注點設置為:“觀察量角器”操作活動。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提出問題:“量角器怎么量角?”“量角器為什么要制成半圓形的?”“量角器里面為什么會有兩個刻度呢?”“量角器中心的點是干什么的?”……多次實踐后,學生會覺得“這種形式很有意思。”而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深入思考。
當給予學生足夠多的動力讓他們開始提問的時候,他們的腦海中就會萌發一些東西。如果學生們想使用那些還不太強健、從未用過的“提問肌”,那就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多練習練習,促進這種肌肉成長。你會發現:當學生的“言路”打開,課堂在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參考文獻:
[1]侯瑞琳.小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曲阜師范大學, 2014:24.
[2]丹·羅斯坦,魯茲·桑塔納.老師怎么教,學生才會提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13:26.
[3]尹海蓮. 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教學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 2008:47-48.
責任編輯:趙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