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雙版納熱帶作物資源十分豐富。其大規模地研究及開發利用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改革開放后,其研究及開發利用取得許多方面的重大進展。近年來,研究及開發利用的力度進一步加大。隨著西雙版納熱帶作物產業特別是特色熱帶作物產業的不斷發展,對西雙版納熱帶作物資源的研究亟待加快和深入,要進一步摸清西雙版納熱帶作物資源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西雙版納;熱作資源;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51
引言
經濟作物是指人工種植的、具有某些特定經濟用途的林木、作物。
熱帶作物是適于熱帶地區栽培的各類經濟作物的總稱。在中國通常指在熱帶地區栽種的特種經濟作物,種植范圍主要在廣東、海南、廣西、云南 、福建、臺灣等省(自治區),尤以海南島和西雙版納最為適宜。
熱帶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強、經濟價值高、技術要求高等特點,宜于產業化、專門化生產。在西雙版納,熱帶作物如橡膠、茶葉等,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是當地各族群眾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
60多年來,西雙版納在熱帶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為云南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積極融入和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例如,天然橡膠相關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使被國際上劃為“非植膠區”的熱帶北緣云南高海拔地區成功實現了天然橡膠大面積種植,建成了以西雙版納為中心的、技術和產量都居世界1流水平的我國第2大天然橡膠基地,為我國天然橡膠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 西雙版納豐富多樣的熱帶作物資源
西雙版納優越的自然環境為熱帶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熱作資源十分豐富,有熱帶作物2700多種,涵蓋了上述所有種類。其中,藥用植物種類最為豐富,達1715種。還有熱帶蔬菜300多種、香料植物200多種、油料植物160多種、熱帶水果110多種、熱帶花卉100多種、纖維植物90多種、鞣料植物60多種、樹脂樹膠植物30多種、染料植物10多種。這些豐富多樣的熱帶作物分布十分廣泛,遍及西雙版納全州各地。
1.1 4大傳統熱帶作物
糧、膠、糖、茶是西雙版納的四大傳統熱帶作物,在西雙版納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地位。本文主要介紹膠、糖、茶3大傳統熱帶作物。
1.1.1 橡膠
截至目前,西雙版納全州的橡膠種植面積3000km2以上,已建成我國第2大天然橡膠基地。近年來,西雙版納州依托科技創新,積極推進膠園改造,完成低產膠園改造1000km2。2016年,干膠產量32萬t。
1.1.2 茶葉
西雙版納遍地是茶園,茶葉品種100余種。近年來,西雙版納以建設中國最優質普洱茶基地為目標,積極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完成無公害認證茶園面積266.67km2、綠色食品茶園認證40km2、有機茶園認證20km2。2016年,種植面積達到666.67km2,干毛茶產量4.8萬t。
1.1.3 甘蔗
西雙版納的糖蔗種植及蔗糖產業大致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2016年,種植面積已達133.33km2,年產量91萬t,建有糖廠6個。
1.2 其他熱帶作物舉例
1.2.1 咖啡
西雙版納的咖啡種植始于20世紀80年代,重點發展云南小粒咖啡,現種植面積46.67km2。
1.2.2 澳洲堅果
西雙版納的澳洲堅果種植始于20世紀9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種植已達33.33km2以上,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且種植面積還在不斷擴大。
1.2.3 香蕉
2000年以前西雙版納的香蕉種植為零星、小面積種植,2000年以后逐步有了大面積種植,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形成規模,種植面積達233.33km2。
1.2.4 石斛
2000年起,西雙版納州開始石斛的規模化種植和加工。目前,西雙版納全州總種植面積已達6.67km2,綜合產值上億元,逐步走上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之路。
1.2.5 辣木
2015年4月中國-古巴辣木科技合作中心在西雙版納(云南省熱帶作物研究所)成立所,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古巴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將辣木種子送給古巴革命領袖菲德爾·卡斯特羅,成為中古友誼新的見證。按照“十三五”規劃,西雙版納州將大力發展辣木產業,到2020辣木種植面積將達到33.33km2。
2 西雙版納特色熱帶作物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近年來,西雙版納州主動服務國家、省發展戰略,確立了把西雙版納建成云南外向型生物產業特色基地的發展目標,將“生物富州”列為自治州六大發展戰略之一,依托優越的區位優勢和富集的資源優勢,加快特色生物產業發展。特色熱帶經濟作物相關產業實現持續健康發展,2016年產業總產值達190多億元,成為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2.1 傳統特色熱作產業穩步發展,優勢明顯
各種生產要素不斷優化組合,區域化布局日趨合理,“糧、膠、糖、茶”四大傳統特色產業向現代化、產業化轉變。如前所述,天然橡膠產業雖遭受價格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但仍保持強勁發展勢頭;茶葉產業煥發生機,發展提速,質量提升;蔗糖產業穩步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并不斷提高科技貢獻率,推進和加快全州甘蔗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產值,仍然占據西雙版納特色熱作產業的絕對主導地位。
2.2 新興特色熱作產業快速發展,前景廣闊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家、省、州政策引導下,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區位優勢,西雙版納新興特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
2.2.1 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如木薯種植面積近66.67km2;印奇果(星油藤)種植面積達到26.67km2;咖啡種植面積達到50.67km2;石斛種植面積達到6.67km2;漢麻種植面積13.33km2。
2.2.2 龍頭企業不斷興起
如光明食品集團云南石斛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漢麻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等相繼落戶西雙版納。截至目前,年產值2億元以上的企業14家;年產值1億元以上的企業25家;年產值超過0.5億元的生物產業企業共38家。
2.2.3 品牌效應逐步顯現
在培育和壯大“東風橡膠”、“大益茶”等20余個傳統特色生物產業著名品牌時,一批新興特色生物產業品牌跨入國家級、省級著名品牌行列。截至目前,西雙版納全州共有中國名牌農產品3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云南名牌農產品6個,云南省著名商標8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55個。
2.2.4 對外合作不斷拓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在周邊國家邊境地區,以替代種植、合作發展等多種形式種橡膠666.67km2以上,香蕉66.67km2以上。積極建設“中國平安西雙版納金融資產商品(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國際電子交易與結算中心”、“普洱茶交易中心”等。
2.2.5 科技創新成效凸顯
通過建立研究基地、技術合作等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成效逐步凸顯,科技進步對生物產業的增長貢獻率超過50%,世界首個漢麻纖維系列企業標準在西雙版納州通過評審,石斛系列標準正在加緊研究,生物產業主要產品基本通過QS認證,取得生產業相關創新成果57個,成功推進石斛、漢麻、星油藤(印奇果)等產業向深加工精品化發展。
3 西雙版納特色熱作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毋庸置疑,西雙版納特色熱作產業發展成效顯著、特色鮮明、優勢明顯。但也要清醒地認識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
3.1 成熟度不高,結構不完善
長時期以來,西雙版納特色熱作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糧、膠、糖、茶等傳統產業上。而新興特色生物產業大多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人才、市場、管理等要素相對較為缺乏,各個要素還未形成優化配置,影響產業發展的效率和效益。
3.2 產業鏈短,附加值不高
無論是經過了幾十年發展的傳統特色熱作產業,還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特色熱作產業,由于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不高、產品單一等,產業鏈得不到延伸,附加值上不去。
3.3 發展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力弱
西雙版納地處邊疆地區,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從而制約和影響特色熱作產業的發展。加之信息不靈、知名品牌不多、創新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響,還不具備足夠的市場競爭力。
3.4 土地資源有限,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日趨突出
西雙版納全州總面積有限,僅1.9萬km2。各類保護區占到了西雙版納全州國土面積的16%;近年來的房地產熱,占去了不少的土地資源。今后的發展也必須依賴土地資源,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必將日益突出。
3.5 資金投入不足,投融資難度較大
資金不足是西雙版納特色熱作產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盡管目前引進了一批知名企業,但投融資的規模還遠遠不能滿足西雙版納特色熱作產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4 西雙版納特色熱作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根據上述的現狀分析和存在的問題,西雙版納特色熱作產業必須主動適應國際國內生物產業的發展形勢和發展需求,立足本地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堅持特色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4.1 完善工作機構,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完善生物產業發展的協調機制;建立發展熱作產業聯席會議制度,對重點工作和重大熱作產業項目進行研究解決;建立熱作產業發展咨詢制度,組建熱作產業咨詢專家委員會;建立發展熱作產業目標責任考核機制;研究和制定推動特色熱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政策。
4.2 優化產業結構,增強市場競爭力
做好重點生物產業規劃,促進生產要素向最適宜區域的優勢產業集中。提高產業集中度,充分發揮生物產業的集聚和擴散效應。加快產業整合步伐,支持、鼓勵和引導企業進行聯合重組,解決熱作產業“散、小、弱”的問題。培育和壯大一批龍頭產業,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名牌產品,以名牌產品帶動特色熱作產業發展。
4.3 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合理地配置有限的土地資源,處理好生物資源保護與合理開發的關系。實行有利于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無公害健康產品的生產,制定和完善生物資源保護與開發方面的政策法規,把環境評估作為產業開發的硬性約束條件,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大江大河流域防護林工程、經濟林基地建設工程,促進造林與生態修復,使生物資源保護與生物產業發展結合起來。
4.4 創新投融資體制,拓寬融資渠道
制定相關政策,優化投融資環境,吸引更多資金投入特色熱作產業,緩解資金短缺困難,防范投資風險;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資體系;爭取國家、省級的支持;鼓勵熱作企業通過收購兼并、資產重組形式發展。
4.5 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科技創新及成果應用推廣能力
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四方英才。依托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及駐州科研院所建立特色熱作產業人才培訓基地,培育熱作產業創新團隊。建立與省內、國內各大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的聯系互動機制,通過交流合作,促進技術進步。加強科技推廣體系建設,積極推動熱作產業科技推廣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提高工作效率。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力度向關鍵崗位和優秀人才傾斜,完善人才使用機制。
參考文獻
[1]張玉萍,孫濤,李樹忠,等.西雙版納甘蔗糖業基本情況及發展建議[J].農家科技旬刊,2014(12).
[2]鄒國民,楊勇,曹云清,等.西雙版納橡膠種植的現狀、問題及發展的探討[J].熱帶農業科技,2015,38(3).
[3]蔣曉云,李芳.西雙版納州香蕉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園藝文摘,2015(8).
[4]陳紅偉.西雙版納州茶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13).
[5]2015年我省熱帶作物產業化經營發展迅速 熱作種植面積達3200萬畝[N].云南日報,2016-01-22.
[6]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西雙版納州統計局,2017-04-05.
[7]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農業和農村經濟“十三五”發展規劃[Z].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辦公室,2017-05-26.
[8]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特色生物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Z].西政發〔2017〕21號文件.
作者簡介:何進祥(1968-),男,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生物學及相近學科、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