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歡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涉軍信訪維穩工作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綜治工作的關鍵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分析涉軍信訪的現狀,即涉軍信訪主體的構成、集中反映的信訪問題,以及發展趨勢和特點,涉軍信訪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對地方黨委、政府做好涉軍信訪維穩工作提出具體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涉軍 信訪 維穩 現狀 原因
當前,我國正處于體制轉軌時期,我國城市化、社會轉型進程不斷加快,存在社會矛盾復雜化、社會不斷分層化的趨勢。
涉軍群體正逐漸成為上訪群體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所以,妥善做好涉軍信訪維穩工作,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內,考量各級黨委、政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水平的一個重要參數。
一、涉軍信訪的現狀
(一)涉軍信訪的主體
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兩參人員”(參戰涉核退役人員)、“三屬”(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是涉軍信訪實施主體。
(二)涉軍信訪主要集中反映的問題
涉軍上訪主體的主要目的是意圖通過上訪實現增加經濟、福利待遇的利益訴求。上訪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就業安置方面
拿廣東省為例:2008至2010年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按照《關于做好廣東省2006年冬季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的通知》(粵府(2007)52號)規定執行。該文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對轉業士官采取政府安置就業與自謀職業相結合的辦法安置”、“社會公益崗位和適合退役士兵就業的其他崗位,要優先安排符合安置條件的退役士兵”。
據此,對2008至2010年轉業士官,深圳市已經采取政府安置就業與自謀職業相結合的辦法安置完畢:對自謀職業的轉業士官發放一次性經濟補助金;對選擇安排工作的轉業士官,安排公益崗位或其他崗位。當年已經接受一次性經濟補助金的轉業士官,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程度,覺得當年的一次性經濟補助金數額低,反之,如果當年接受政府安置就業,現在的收入可能會更高,基于這樣的逐利思想,開始了上訪之路。
2.社會保障方面。
養老保險是關系到涉軍群體利益的核心問題,不少涉軍人員由于歷史問題未持續繳納保險金。
3.個人經濟困難
很多涉軍人員及其家屬,文化底子薄弱,沒有—技之長,收入不高。
4.家庭成員患病
涉軍人員的配偶、子女、父母若有患病的,更是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三)涉軍信訪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1.發展趨勢
涉軍上訪群體發展速度較快,這與我國經濟社會、互聯網和自媒體的發展普及、通訊手段迅猛發展有關。涉軍人員通過戰友會、聚會,建立微信群等社交渠道,聯系緊密,彼此之間思想容易同質化,以致形成涉軍不穩定因素。
2.特點
(1)發生時間有規律可循。主要集中在: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兩會期間等節點。這也是因為洞悉相關部門穩定壓倒一切的工作思路,以及慣用的“等、拖、瞞”等工作方式。
(2)習慣越級上訪。由于涉軍信訪問題基本都屬于歷史遺留問題,是由于政策變化所導致的不協調問題。所以,涉軍上訪群體傾向于越級表達訴求。
(3)常見過激行為。采用強烈的過激行為力求要挾職能部門,如:非法攔截交通工具、聚眾鬧事,圍堵黨政機關、攔截公務車輛。但是這樣的上訪人員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會在解除危險行為之后受到行政強制措施的處罰。
(4)易演變成群體性事件。對于涉軍個體公民來講,由于社會、經濟、制度、心理、文化等各方面原因,往往有著“法不責眾”的觀念,當大量的“個體”利益訴求難以實現時,他們在要求行政權力介入的情況下,規模性的“群體訴求”往往成為行為的必然。
二、涉軍信訪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國家相關政策調整失靈所致
政策前后脫節而引發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如:《民政部財政部關于調整部分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的通知》(民發(2016)174號),自改革開放以來,這是國家第23次提高殘疾軍人殘疾撫恤金標準,第26次提高“三屬”定期撫恤金標準和“三紅”(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在鄉西路軍紅軍老戰士、紅軍失散人員)生活補助標準,并首次實現了“三屬”定期撫恤金標準的城鄉統一。類似這樣的政策的調整,容易使相關涉軍人員產生利益訴求。
(二)理解政策偏差、攀比妒忌心理
有的涉軍人員不斷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或生活境遇等方面不如別人,產生不滿、委屈甚至憤怒等復雜消極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長期得不到排解,致使此類人員以上訪的形式發泄出來。也有一些上訪者不管自己的訴求是否合理,看到部分人的問題解決了,也會不斷以纏訪、鬧訪的方式要求解決。
(三)隨大流的從眾心理,僥幸投機思想作祟
當涉軍人員對某項制度存有不滿時,所表現出的情緒會迅速感染和自己有類似心理狀態的個人,當這種隋緒相互感染,人群行為往往會失去控制,愈演愈烈,這也就是心理學上講的“循環反應”機制。懷揣萬—訴求得到滿足了呢?自己不去可能會吃虧的心態,對于群體性上訪隨波逐流,盲目跟從。
(四)缺少足夠的法律常識,信“訪”不信“法”
這里有兩種情況:
一是本身不懂法,沒有基本的法律常識,認為“信訪”的力量遠遠大于法律的權威,通過以鬧相逼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二是有些許的法律常識,但即使明知自己這樣上訪已經突破了法律的底線,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到政府部門上訪。
三、針對涉軍信訪維穩工作,建議地方政府可采取的具體措施
(一)以人為本,主動作為
涉軍信訪維穩,往往是歷史遺留問題較多,處置化解難度大,較為敏感、復雜。對信訪人員進行生活關懷,設身處地為當事人考慮,變“要我為”為“我要為”,牢固樹立“服務為民”的理念??梢蕴剿靼焉鐣ぷ骼碚撆c方法引入信訪工作中,將上訪者變成問題的傾訴者,信訪機關變成問題的聆聽與解決者。用心直面矛盾,真心聽取訴求,做好信訪調處工作的先手棋。
(二)積極調處,就地化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楓橋經驗”是全國政法綜治戰線的一面旗幟。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盡量實現“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更利于涉軍維穩信訪問題的解決,有效避免涉軍人員盲目串聯,形成不必要的群體性事件。
(三)拓寬思路,創新敢為
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可以創新工作方法,對于經濟條件確實困難的涉軍人員,過去沒有遇見過的問題情況,打破制度藩籬的束縛。敢于擔當作為,可以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解決困難涉軍人員的燃眉之急,是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
(四)做實做細、真誠有為
不推諉扯皮、不遮遮掩掩、不畏畏縮縮,問題不徹底解決不辦結銷案,避免問題出現反復。“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建立健全督查督辦制度,建立過硬的信訪隊伍。
(五)轉變信“訪”不信“法”的錯誤觀念
信“訪”和信“法”二者實際就是行政補充性救濟和司法救濟。信訪救濟與法律救濟是“零和博弈”的關系,信訪救濟越是被濫用,法律救濟越是受傷害,進而導致政治資源內耗和政治生態失衡。第八次全國信訪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加注重在全社會培育法治思維方式,建立健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機制,把法治教育貫穿于信訪工作全過程,引導群眾從信“訪”向信“法”轉變,遇事找法、辦事循法,依法反映信訪訴求,尊重和服從依法處理結論。在處理涉軍信訪問題時,嚴格按照相關程序作出的處理決定。該解決的及時處理;根據相關規定無法解決的,要在法定時效內拿出處理意見;對非正常涉軍上訪,及時予以訓誡。
(六)做好協調,建立長效機制
信訪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受理、交辦、轉送信訪人提出的信訪事項”,實行的是“歸口管理”。
所以,本著“誰主管、誰負責”的信訪原則,不能“包打天下”。要建立涉軍信訪調處工作機制,并且要充分發揮信訪電子平臺系統的作用。
(七)建立本地區的涉軍信訪問題清單
杜絕拖沓拖延、久而不決,硬生生將小問題演變成大矛盾。對于清單上的問題要積極調處,對于處理的程序與結果要接受公眾監督。推動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更好地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不斷開創信訪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