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
摘 要:為了界定數學核心素養的特征和內涵,從國際數學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形態,根據學生自我學業發展需求的緊迫,來探究數學這一門學科自身的特征。以全面全新的視角來討論數學核心素養及其體系的構建過程。數學的教育過程中對于教師的培養應該符合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需求,對于數學教育數學科目所設有的問題,應借鑒國際教育良好的特點和先進的經驗,以及適應全球化數學核心素養體系的形勢。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
在小學所有課程中,數學作為重要的課程之一,如何培養學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是目前所需引起高度關注的問題。應該在構建小學數學課程系統前,充分了解數學核心素養的真正內涵;從而達到構建完善小學數學課程體系的目的。
一、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數學核心素養是指在小學教學課程中,為了滿足社會以及自身發展需求而形成的數學意識與數學思想,數學教育不能作為應付考試的功利性目標,不是學科化,而是學科本質化[1]。有相關的數學研究者曾指出,99%的學習者很難在以后成為專業的數學研究者,71%的學生不會再持續運用數學知識。由此可見,人們數學核心素養的高低嚴重受到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高低的影響。筆者將數學課程標準中運算水平、邏輯推理、數學應用以及培養數學興趣和創新意識作為構建數學課程體系的數學核心素養[2]。
二、構建完善的小學數學課程系統
(一)宏觀上,加強數學文化的熏陶感染
小學數學教育對于學生來講是簡單的對數學形成初步認識,其重點是從基層數學理論知識抓起,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力。因此,加強數學文化的熏陶感染是必然的選擇[3]。老師應該采用開放式的授課方式,鍛煉學生對探索問題的能力。學生興趣提高,進而會產生源源不斷的求學欲望,在渴望知識的驅動下,學生會積極探索更多的數學理論知識。學生學習數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很好地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樣才能真正使學生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與感染,進而產生數學文化的共鳴[4]。
(二)微觀上,融會貫通,打開數學的理性思維模式
實現數學符號化,使學生的思維變得不再僵硬化,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也利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確保教學質量[5]。尤其是幾何問題,利用圖形輔助數字符號,可以更好地解決數學上的實際問題,從而打開數學的理性思維模式。當復雜的數學題目變得簡單化,學生輕松地解答問題,就容易產生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從而感到輕松愉悅,有利于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習的自信[6]。
(三)整體上,落實數學課程的改革聯系實際
隨著數學課程的改革,應該聯系實際,把數學核心素養貫徹到數學課程中的每個環節之中。首先,教師應提升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在實施新課程中,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為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應加大創新力度[7]。其次,提升學生自主動手運算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在科技發達的年代,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死板的數學理論知識靈活地展現出來[8]。比如,我們可以通過擁有功能強大多變的計算機來幫我們實現,利用計算機的繪圖、計算、制表格,將復雜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形象地展現出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和理解程度,使教學課堂的氛圍變得生動有趣。
(四)水平上,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增強課程的實踐性
在構建完善的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合理地分配課程章節比例,不僅能夠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還能夠鍛煉出學生在實際操作問題時的實踐能力。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到相對吃力、困難,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一種厭學的不良情緒,這些情況都是數學本身的靈活性、抽象性、復雜性所導致的。學生在思考數學問題的時候思維也不再拘泥于教材上的公式,從而激發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
本文以闡述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為出發點,尋找設置小學數學課程體系中所存在的問題,在構建完善的小學課程教學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宏觀上,加強數學文化的熏陶感染;微觀上,融會貫通,打開數學的理性思維模式;整體上,落實數學課程的改革聯系實際;水平上,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增強課程的實踐性。
參考文獻:
[1]魏文琴.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建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0):2.
[2]佘珊珊.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建構[J].小作家選刊,2017(16):38.
[3]李星云.論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構建:基于PISA2012的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4]張仲玉.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12):32.
[5]周淑紅,王玉文.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特質與建構[J].數學教育學報,2017,26(3):57-61.
[6]繆建平.四學課程: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學習的旨歸[J].新課程評論,2017(5):87-96.
[7]管云霞.關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確立[J].學周刊,2017(11):8-9.
[8]鄭建明.小學數學教學課程體系中數學核心素養的體現[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6):12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