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燕萍
摘 要:新課標明確指出,低段學生要“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其實寫話就是作文,是學生進入寫作世界的奠基石。在小學低段,只有扎扎實實地抓好寫話訓練,才能與以后的作文教學順利銜接。
關鍵詞:興趣;具體;連貫
雖然低年級不設作文課,但其實寫話就是作文,作文的過程也就是將口頭語言加工整理成書面語言的過程。因此,我們在低段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筆者認為對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的培養,應該首先從寫簡單完整的話、寫具體生動的話開始,逐步過渡到寫連貫的幾句話和一段話。
一、入土扎根,激發興趣是關鍵
初入學的孩子純真、熱情,他們以新奇的眼光觀察身邊的事物,還樂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給老師和同學,這是寫話非常好的先決條件。因此我們要從口頭表達中著手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低段學生的交流往往只是停留在口頭階段,如果老師稍作引導、轉換,就能激發學生寫話的欲望,就能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從說話進入寫話的大門。
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寫話內容中,寫一寫自己喜歡的玩具。玩具是孩子最親密的伙伴,他們對喜歡的玩具也非常熟悉。學生在介紹自己的玩具時,老師可引導學生介紹玩具的名稱、樣子、玩法。學生圍繞這三點介紹玩具,再將自己講述的內容寫下來,就能順利由說轉化為寫。
二、添枝加葉,寫具體是關鍵
現在小學生習作的質量參差不齊,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語句枯燥無味,用詞單一,寫到景色只會說“美極了”,寫到心情就是“太高興了”,至于美在哪兒,怎樣高興,很難形容,也不會形容。要幫助學生寫出具體生動的句子,就要讓學生懂得把句子寫具體的方法,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積累、想象的習慣。
1.詞句積累是保障
有些人說話時“妙語連珠”“出口成章”,這都來源于豐富的語言積累,在學習課文時,可以從課文中找出好詞語,多讀多記;另外,選擇某些詞語學會運用或者舉一反三,可以積累很多詞語。如《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碧綠”“雪白”寫出了青蛙的顏色,形象生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帶有顏色的詞語,如“草綠、玫紅、金黃、烏黑、深藍”等豐富顏色的詞匯,學生在之后寫作中,可以用豐富的詞語,給寫話增添一抹絢麗的色彩。
2.觀察細致是基礎
老舍先生曾說:“生活是最偉大的一部活語匯。”初學寫話,同樣要把生活作為寫作的材料,但光有生活,并不等于會寫出好句子,還要學會觀察。觀察也是很有講究的,它有粗細之分,粗略觀察只能寫出輪廓;細致觀察,就能寫得充實具體。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也不一樣。我們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生活,提高觀察質量,學生寫話就不會無從下手。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寫話《貓和老鼠》一課,引導學生觀察貓和老鼠的神情,貓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張著嘴巴,露出了鋒利的牙齒,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老鼠的神情,從神情猜測貓和老鼠不同的心理。
3.奇思妙想添光彩
觀察還要和想象結合起來,寫出的形象才會栩栩如生。低年級學生最擅長的就是奇思妙想,他們所觀察到的生活經過他們的想象改造后往往充滿了生趣。還是寫《貓和老鼠》,在觀察的基礎上,想象貓和老鼠之間會發生什么?引導學生續編故事,學生最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如果會把圖畫上沒有呈現出來的內容進行想象,就不愁無話可寫了。
三、連句成篇,寫連貫是關鍵
低段的小學生,由于思維能力不夠,常會犯顛三倒四和錯用詞語的問題。教師要特別注意指導學生把握句與句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銜接,教給學生一些連接句子的技能。幾句話的內容應圍繞一個意思,按一定的合理的順序連綴而成。可以按先后順序,也可以按事情發展的順序,還可以按方位順序,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靈活運用。
訓練學生寫連貫的幾句話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
1.引導學生向課文學習。在講讀課文時,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熟讀、背誦一些句群,體會其內在的聯系,在頭腦中積累一些句群的范式。
2.出示圖畫,提示觀察順序(由近及遠、由遠及近、由景到人、由人到景等),要求學生按觀察順序寫話。
3.引導學生用“首先……接著……然后……最后……”“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一會兒……一會兒……”“有……有……有……”等進行“連句”的訓練。
通過以上不同方式的訓練,學生將會不斷地從寫好一句話向寫好一個句群過渡,順利達到大綱的要求,而為數不少的學生在寫好一個句群的同時,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片斷作文的訓練。
綜上所述,小學作文教學應從一年級抓起,重點要抓好寫話訓練——寫簡單的話是基礎,寫具體的話是關鍵,寫連貫的話是跳板。從學完漢語拼音到二年級結束這段時間,教師應堅持讓學生寫話,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領入作文之門。待到三年級開始片斷訓練時,學生就不會感到突然和困難了,而且習作也能寫得具體生動了。
參考文獻:
[1]王尚文.語文教育學導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語文學習》編輯部.寫作指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任富強.透視新概念作文[J].寫作,2002(2).
編輯 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