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芳
摘 要: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結合教材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想性因素,運動恰當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公德意識、主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
關鍵詞:教學;課堂聯系生活;激勵;喚醒;鼓舞
“課堂中的生活”是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體現,也是培養學生思想素質的過程。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要結合教材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想性因素,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公德意識、主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等方面的培養與教育。從而實現“教育教養教學”三原則的目標要求。以下我將結合自身的英語課堂教學淺談幾點體會。
一、情境畫面導入,引人入勝
審美情趣是教會學生領會事物的美。而這種情趣又來源于美的創造與渲染。教師不能單純把英語課堂視為機械操練場,一句“Good afternoon”或“How are you!”就要訓練十幾分鐘,這種忽視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開發的做法,很容易把學生的智力水平“弱智化”,使其缺乏審美追求與藝術情趣。久之,阻礙學生創造性、主動性的發展。而在授課之中適時地進行美感滲透,將會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在三年級教材中教26個字母時,我做了一個字母王國成員圖,用不同顏色的吹塑紙做字母,再分別把每個字母畫上眉眼嘴,使字母變得特別有生趣。在復習時便出示這幅成員圖,讓學生自己講每個字母的特點,做他們的動作,發出他們的聲音——讀音。一堂復習課就這樣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漂亮的字母、變幻的色彩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也愉悅著他們的身心。又如,在講三年級教材中A good idea這一課C部分句型時,播放一段釣魚的錄像,讓學生感受“I like fishing.”既讓學生理解句子的意義,又讓學生體會釣魚的樂趣,形成向往釣魚的愿望。那么個別有條件去釣魚的同學又可以再一次感受課堂上所講的內容了。真實的情景畫面將會激發學生高漲的情緒,以飽滿的勁頭接受知識。
二、課堂聯系生活,由此及彼
知識應用于實踐,語言交際亦是如此。在英語教學之中,言語交際能力也是課程的訓練重點。所以在課堂上要把握教材,根據內容創造實踐情景,給學生一個鍛煉和學習的自我空間。朋友之間的問候在平常是一種常見的禮節,在一年級英語教學中有“How are you!”和“How do you do!”這樣的問候語。學生操練結束后,教師可以設置一個“Party”,讓主人介紹每位賓客,大家再互相介紹問候,借以鞏固問候語,區別這兩句話的不同用法,還能讓學生了解英語中的禮儀常識。語言的豐富與擴展,要通過生活的錘煉才能日臻成熟。在課堂上的語言訓練點可能并不能滿足交際的需要。而通過由此及彼的聯系,將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例如,講“Can I help you?”這段對話時,我在教會學生如何用英語到商店買東西后,又想到如果別人用英語向學生借東西、詢問時間或問路,又該怎樣去回答呢?于是我又教給學生“Can I use your pencil? Excuse me,Whats the time?...”等句子。然后自己扮作一個老奶奶,向學生詢問。并在問答過程中故意要摔倒,讓學生幫助。對幫助了“老奶奶”的學生予以表揚及稱贊。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幫助別人,學生在輕松的學習中不僅得到了知識,也受到了教育。生活之中,當你在助人的同時,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教師再把“Can I help you?”這個句子改成“Can you help me?”后,就可以再一次教給學生這個道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能夠找到教育的切入點,就可以把語言知識傳授與培養緊密地結合起來。讓知識成為立體化、多側面的教育載體。教師從中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活力。
三、設計競爭游戲,擴大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他們積極參與將推動教與學雙邊關系的更好發展。要培養學生的這種主體意識,不僅要為他們創造寬松而和諧的學習環境,還應為他們設計一些競爭游戲,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采用適合兒童特點的游戲教學,深入開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如在每課講完單詞后復習鞏固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八個小組,從每組第一個人開始傳詞,進行接力比賽,傳到每組最后一人時,教師評判正誤,選出最好的一組予以全員獎勵,激勵其他小組繼續努力。游戲教學可以放在講課后,也可以設置在授課前。如每天上課前,要組織學生復習單詞,這時可以讓每一小組選出2名代表到黑板前讀寫單詞。教師要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寫出來,再讓學生填寫后面的字母,完成單詞就可以。對優勝的學生及代表的小組予以表揚,培養學生形成集體榮譽感。
在課堂教學之中,不僅是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吸引學生,就是教師一句“Good”也能讓學生感到一種學習上的快樂與成就。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小小的課堂空間留有生活教育的天地,則課堂教學將更有生機,使學生在求得“真知”的同時學做“真人”。
參考文獻:
[1]劉小明,王榮麗.新課程與教師心理素質[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陳旭遠.推進新課程[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劉云燕,王景.新課程熱點問題探究與校本學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