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龍
摘 要:新課改要求對于學生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積極的培養,尤其是在以人為本和學生終身發展、終身學習習慣的培養過程中,應該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這是當前品德與社會課堂關注的焦點之一。為此,就品德與社會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進行系統的分析。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自主學習
品德與社會的課堂從實質上來說就是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促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更加規范的過程,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而品德與社會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為此,老師應該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的興趣,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促使學生全面發展,讓品德與社會課堂從單純的思想教育,轉移到對學生道德的培養中來。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自主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品德與社會課在新的形勢下有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學生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學的內容要與當前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但是,要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性,還需要老師從以下各個方面進行思考。
1.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建立老師與學生平等的觀念,養成師生之間共同學習的習慣,并且在老師的引導下要讓學生主動去預習,積極投身到品德與社會的課堂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培養學生主動預習、思考的習慣,能夠促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到相關的知識點,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讓教育真正融入對學生的思想培養中。
2.情景式教學
品德與社會課堂如果僅僅依靠書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講解,由于課本中的內容的例子發生的時間可能較為長遠,與當前的社會嚴重脫節,學生在這種空洞的教學課堂中并不會有較深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設計更加有效的教學課堂。比如,人教版六年級“文化風采”一課中,老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后就埃及的握手禮、擁抱禮、吻面禮等進行演示,讓同學猜測這些不同的禮適用于哪種關系的人群,加深學生的印象。而就不同國家之間的禮儀,老師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并且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演示。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加深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理解程度,并且在主動學習的課堂中收獲相應的品德知識,讓其深深扎根于學生的觀念中。
3.發揮班級學習榜樣的作用
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有著較強的學習能力,也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為此,老師應該抓住學生的這個特性,讓學生主動尋找思想行為規范的學生,并且主動學習。而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課堂中,老師就應該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學習中養成主動觀察和學習的習慣。
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自主性
品德與社會對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老師應該注重品德與社會課堂的重要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就當前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來看,很多老師還在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在課堂上就書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集中的講解,學生在課堂中做筆記,然后課下自行吸收。這種枯燥的教學方法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過多的課堂禁制給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對品德與社會的學習產生厭煩心理。為此,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中應該解放學生,激發學生的自主性。
1.改變上課的形式
當前的品德與社會課堂一般都是橫排豎直的排列座位,這樣雖然有利于老師在課堂中的集中管理,但是不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為此,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中,可以依據講解內容的不同設計相應的討論,并且在討論的過程中安排特定的小組,同學們可以就小組所在的范圍適當地調整座位,方便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而在討論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老師也應該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
2.提高教學藝術技巧
有意義的學習指的是小學學習的學習者,在品德與社會學習的過程中愿意把握教師所傳授的、耳濡目染的學習知識,教師愿意將學習內容和學習的生活背景,與學生在自主發展過程中的學習內容和知識的接納緊密結合,因此,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會愿意自主地提升教學技巧。很多教師采用了親切自然的教學手法,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語言精煉和幽默,在提升師生關系的過程中重塑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綜上所述,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課堂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對課堂的教學形式進行不斷地完善。同時,老師應該從品德與社會科目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將品德與社會中的相關知識點與當前的社會、課堂、生活緊密地融合,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規范自己的行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參考文獻:
劉萬春.打造高效自主學習的思想品德課堂[J].新課程(中學),2013(5).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