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向明
摘 要:數學是培養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的基礎課程,是促進小學生智力發展的基本課程。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教師以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學習能動性為前提,讓學生的智力、能力等得到全面發展。而微課教學的出現,便為構建“生本課堂”提供了可能。在教學實踐中,將微課應用于空間幾何教學之中,取得了優良的教學效果,對此進行介紹。
關鍵詞:小學數學;空間幾何;微課應用
微課這類新型課程資源是指時間在5~15分鐘的視頻課程資料,在空間幾何知識教學中應用微課可幫助小學生加快消化幾何知識的速度,提高小學生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可以改變傳統的“知行脫節”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另外,在空間幾何知識教學中應用微課還可以改善小學生由于形象思維水平、學習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差異導致的“兩極分化”現象,因為每個小學生都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相應的微課資料反復觀看,進行重復學習,這就可以幫助小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落實因材施教。下面,筆者將以微課突破教學難題、以微課導入師生互動、以微課展開幾何練習三個層面,討論在小學空間幾何教學中應用微課的具體做法。
一、以微課突破教學難題
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知識生成、情感表現等多個因素,強調要讓學生以愉悅、健康、積極的心態完成數學學習,各個數學教師都十分關注教育心理學的實踐應用。在教育心理學中,有研究表明一名小學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5~2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學生這一認知特點來突破重難點知識。微課最為顯著的特點便是短小、精悍、內容集中、重點突出,在幾何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微視頻來進行重點知識教學,以此優化教學效益。
在“動手做(一)”一課中,小學生需親自動手制作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多個幾何圖形。一年級小學生已經在生活中見過這些平面圖形,了解這些幾何圖形的結構,但是并不知道這些平面圖形的幾何特征。在本單元中,小學生是否能夠結合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等進行圖案設計也就成了教學難題。為了幫助學生完成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制作任務,筆者利用微視頻進行了重點教學,在視頻中詳細介紹了每種幾何圖形的幾何特征,比如正方形的四條邊長度一致、長方形的對邊長度一致、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等。在視頻中,筆者還以近景拍攝的方法進行了測量演示,以此來驗證數學結論的準確性。大多數小學生都可根據視頻介紹完成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的模型制作任務,高效完成重點知識的學習任務。
二、以微課導入師生互動
微課作為教學輔助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師生、生生面對面的互動學習。微課資源不僅包括教師為講述某個教學重點所錄制的微視頻,還包括一些教案學案介紹、教學反思、教學評價等多種視頻資源。教師可直接利用微課來創設問題情境,讓小學生轉變思維狀態,展開積極的師生互動與合作學習,進而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認識角”一課中,筆者錄制了名為“生活中的角”的微視頻,整個視頻時長為3分鐘,視頻展示了書桌的桌面與桌角之間的夾角、墻角、弓箭與弓之間的角等諸多生活場景,且將每個場景中存在的角進行了字幕標注,引出了“角”的數學概念。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后,筆者鼓勵學生探究教室中的“角”,并在紙上繪制角,以學生的動手實踐來引出角的頂點、角的兩條邊這兩個數學概念。如此一來,學生便可正確認識角。
三、以微課展開幾何練習
微課與幾何課程的整合要始終貫穿于教學之中,教師也應利用微課來擴充幾何練習,幫助小學生鞏固幾何知識。利用微課來展開幾何練習,可為小學生提供更為自由的學習空間,因為他們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短板”選擇具體的題目講解視頻,教師也不必專門花費課堂時間進行習題講解。因此,利用微課展開幾何練習也十分必要。
在“什么是周長”一課的課后練習中,有許多同學向筆者提問各類幾何圖形的計算方法,這個信息反饋說明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以及平面圖形的周長的測量方法。為了幫助小學生突破練習難題,筆者專門錄制了一個微視頻,介紹了周長的概念以及測量方法。待視頻錄制結束之后,筆者將其上傳到本班的網絡通訊群中,學生可在“群文件”列表中下載觀看,以此來完成數學練習。不僅如此,為了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教學任務,筆者還設計了一個“幾何練習題庫”,將各個幾何練習題目進行分類統計,按照練習難度設置三層題庫,學生可以“闖關”的方式完成數學練習,筆者也會就“共性問題”展開視頻指導教學。
總而言之,微課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已經使得這類教學模式成為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增強學生合作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也應在幾何教學中應用微課來幫助學生從具體的平面圖形中抽象并概括出規范的幾何知識,豐富學生的幾何認知,完善數學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劉素.微課在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知識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信息技術,2015(12):62-65.
[2]祝琳.見微知著:將微課引入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知識教學的探索[J].亞太教育,2016(28):2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