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龍勇
摘 要:現階段,在整個教育行業,有關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呼聲四起、聲勢浩大。學科不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以目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一些理論為指導,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一些案例為支撐,簡單談一談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一些淺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時下,關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教育界討論得沸沸揚揚,開展得熱火朝天。核心素養,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而是三維教學目標在新時期的新發展。當然,也有人認為,核心素養是素質教育在新時期的新發展。事實上,無論哪種觀點都可以歸結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和自身發展需求。
基于學科內容與特征不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各個學科教學中的側重點也是不相同的。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數學應用意識、幾何直觀能力以及數學建模能力等。下面筆者將以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為依據,以自身教學實際為案例,簡單談一談自己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一些淺思考。
思考之一:培養數學運算能力的切入點在哪兒?
良好的數學運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發展的學生核心素養之一。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切入點在哪兒?
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果學生對各種數學運算法則理解不透徹、掌握不熟練,那么,他們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就會受到直接影響。如果學生只記住了數學運算的一些法則,而未靈活準確地運用這些法則進行有效的練習,那么,他們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也會受到直接影響。
基于此,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應該從指引學生透徹理解并熟練運用運算法則切入,應該從引領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運算練習切入。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容的時候,首先,筆者引領學生復習“整數加法和減法”的運算法則。然后,筆者又讓學生對比“整數加法和減法”的運算法則,透徹理解了“小數加法和減法”的運算法則。緊接著,筆者又精心設計了一些練習題目,讓學生靈活運用了這些運算法則。
在教師的步步引領下,學生透徹理解并學會了靈活準確地運用相關數學運算法則。與此同時,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也會得到大幅提升。
思考之二: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的突破點在哪兒?
數學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的時候,必須要運用相關數學知識才能解決。學習數學之根本目的,就在于要讓學習者能夠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學習者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這種意識被稱之為應用意識。這種應用意識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發展的學生核心素養之一。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突破點在哪兒呢?
數學應用題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基本內容之一。事實上,應用題的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應用題為突破點,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仍然以教學“小數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容為例,筆者潛心設計了一些與“小數加法和減法”相關的數學應用題。通過讓學生一絲不茍地完成這些數學應用題,切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應用題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搭建了橋梁。
思考之三:培養幾何直觀能力的立足點在哪兒?
幾何圖形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幾何直觀能力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而幾何直觀能力也正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需要發展的學生核心素養之一。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立足點在哪兒呢?
各種各樣的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基于這些內容,教師可以順其自然地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筆者緊緊圍繞教材教學內容,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并整理了形式多樣的練習題目。筆者通過讓學生認真完成這些練習題目,順其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教師以小學數學教材中與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相關的教學內容為立足點,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引領學生透徹理解、熟練運用相關數學運算法則為切入點,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教師要以指導學生仔細分析、準確解答數學應用題為突破點,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教師要以引導學生全面扎實地學習數學圖形知識為立足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除此之外,筆者也在思考并實踐以驗算為著力點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等。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讓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汪紅軍.新時期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7(2):31-32.
[2]王雪芬.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祖國,2017(5):236.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