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榕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協調能力和培養團隊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優勢互補、個性健全發展,這也使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這一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也受到各學校的廣泛推廣。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問題;課堂實效
一、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小組合作學習脫離班級實際,欠缺師生互動
小組合作學習的先進理念、實踐經驗值得借鑒,但有些學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只模仿別人表面的形式,重視桌子擺放花式和規定分組人數。8~10人圍成一大圈而坐,學生要望著黑板聽老師講課,一堂課下來腰酸脖子痛。這樣既不利于學生的交流,又不便于教師隨堂指導。
2.小組合作學習過分強調形式,忽視合作實效
教師片面地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法寶”,不管哪個年級,什么教學內容都要安排小組合作討論。在公開課上,教師布置完學習任務后,就要求小組開展討論,教師既沒有明確的學習要求,也沒有對合作過程與成果進行及時監控。結果有的小組學生還沒有獨立思考,就被要求交流匯報;有的沒有明確分工,不知道如何合作;有的“小老師”一言堂,學困生只能看人“演戲”;有的爭執吵鬧不休,沒有溝通合作;有的分組不科學,學生隨便講閑話,或者太沉靜……還有的教師為了使課堂熱熱鬧鬧就開展小組比賽,重視合作形式,忽視學生思維的碰撞。
3.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精心預設,沒有合作意義
從數學知識的特點來看,并不是所有知識都適合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一節課的每個環節、每道題目都需要小組合作。有的教師在學生做練習時也要進行小組合作,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合作基本上是優秀生唱“獨角戲”、待進生成了“看客”。
4.小組合作學習缺乏全校規劃,違背認知規律
有些學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沒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年級的不同設計符合年齡特點的合作要求,而是全校作統一要求。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合作難度太大,對高年級學生來說合作欠缺創造性。低年級的合作學習應該著重培養學生來說小組合作意識,養成合作學習習慣,以強化合作學習要求為目的。高年級的合作學習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效率,使學生學會傾聽與交流。
二、如何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1.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有效組織,提高實效
教師對全班學生的合作學習要進行認真的研究設計,小組合作不能隨學生自由發揮,而要體現一種團隊合力,這就要求教師每次合作有明確的合作任務、合作要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在課堂上設置一個專門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活動。在活動中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然后出示明確的合作任務,要求“一個長方形長5厘米,寬3厘米,利用小紙板,剪一剪、拼一拼、議一議、想一想。如何求出它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發現每行的面積單位數與行數的積與圖形面積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發現不同長方形也有相同規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人際關系。
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組織不能讓一個學生代替小組匯報交流,而要使小組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系,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趣、高效。
2.小組合作學習組員搭配合理,分工明確
根據大班教學的實際,每個小組4~6人為宜,這樣每位成員都有更多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組員安排做到成績好中差搭配,還要考慮性別、性格、思維活躍程度、組織能力、交流能力,使每個組成員之間各方面條件均衡,便于互動交流。
組內各成員要有明確分工:可設組長、副組長、操作員、記錄員、發言員,做到既分工又合作,每個人的角色定期輪換。在課堂上小組成員在講解時還可以允許其他成員補充和提問,以這種形式增加小組內部的合作意識。通過科學的小組合作形式提高小組合作效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小組合作學習需要精心設計,便于合作
在合作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師應當有自己的尺度,什么樣的內容適合小組學習,什么樣的內容學生自己可以學習,找到適合小組學習的數學內容才能更好地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從教學方式角度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它的優勢和作用眾所周知,雖然在實際的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在以后的實踐教學活動中,只要我們不斷探索、及時反思,努力將新課改精神貫徹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處理好獨立學習、合作學習與全班交流的關系,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就一定會大放異彩,課堂學習效率必然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何廣茹.四個“學會”優化小組合作學習[J].素質教育大參考(A版),2014(1).
[2]劉瑩.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淺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