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莉
摘 要:在小學數學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維護好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枯燥無味的教材知識轉化為他們容易吸收的內容,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學生;興趣培養
隨著小學年級的提升,教材內容難度也隨之加大,如果教師不改變原有教學模式,就容易出現小學生興趣消失甚至厭學的可怕現象。因此,對我們數學教師而言,如何有效地培養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提升他們的數學素養,就成為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創設情境問題,吸引快速入境
情境問題是指教師創設與教材內容、學生閱歷相吻合的情境,幫助他們發現問題,引導其開展對情境問題的思考。從情感角度看,情境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震驚,還能夠產生學習的驅動力,激發他們內心的求知欲來對問題展開思考、探討,最終形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設置懸念,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他們的數學視野,發散其創造性思維,從而為當堂課的教學開一個好頭。
如,在開始講授“百分數的認識”時,我問道:“同學們,在中超聯賽比賽中,我們江西隊取得一粒點球,教練要從三名隊員中選取一名去罰點球。假如你是教練,你會選擇誰去呢?請說出你的理由。”隨后,筆者出示了這三位球員各罰100次點球的命中次數,讓學生展開討論。我問道:“大家能否知道哪位球員的準確率高?能不能將命中次數除以罰球次數后再做比較呢?”隨后,學生得到0.90、0.60、0.75。我說道:“如果將這些數乘以100后再加%,將會變成什么呢?”于是,這些數就變成了90%、60%、75%。我說道:“好的,這個%符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叫做百分號,這樣的分數就稱為百分數。”我通過設置情境問題,將學生順利引入到學習狀態,使其思考課堂上的問題,從而為后續教學打下基礎。
二、運用多媒體,增強學生信心
隨著計算機時代的來臨,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教師要順應時代潮流,視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活動的好助手。計算機教學能夠有效地刺激學生的身體感官,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其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趣味化的教學活動,把高深、晦澀的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知識,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快速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此外,對于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例如在講授“圓的認識”時,我先運用計算機展示了生活中的一些圓的圖片(輪胎、鐘表的表面、衣服上的紐扣和奧運會五環),問道:“大家知道怎么畫圓嗎?”我讓學生觀察多媒體如何畫圓,即某個一定長度的線段繞著某個端點進行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直到另外的端點與起始處連接。我說道:“大家觀察下屋里的時鐘,秒針的旋轉一圈是不是一個圓呢?”隨后,我利用多媒體將畫圓的步驟進行分解,使學生能夠牢記畫圓過程中的每一步以及其中的要領,最終獲取畫圓完整的信息。多媒體課件能將書中孤立、靜止的事物聯系起來從而得到形象、連續的內容,這使學生能夠很輕松地找到知識間聯系,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程度,最終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理論聯系實際,提升應用能力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將課本知識和學生實際相聯系,在講授完基礎內容后,著重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在課堂授課完成后,還可以將小學數學課堂外延至課外,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還能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在數學學習中,學生要多思考應用性試題,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找到題干材料和問題間的聯系,查找材料中隱藏的內在條件來達到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題的目的,最終提升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
如在講授“列方程解稍復雜的應用題”時,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道習題:爸爸分別購買了4公斤的蘋果和梨,一共花了20.8元,已知每公斤梨2.8元,請問每公斤蘋果多少錢?我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看能得到有幾種解題方法。討論完畢后,大家得到兩種解題方法:①4x+2.8×4=20.8;②(2.8+x)×4=20.8。我啟發他們說:“算術方程法和列方程解答在解題思路上有什么區別?哪種解題方式你比較容易接受?”最后,我要求學生運用乘法分配律來解答這道題,體會它在解方程過程中的應用。學生通過列方程求解,在解題中體會到運用列方程方法解決問題的優點,在經歷一題多解的多樣化解題后,提升了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發散了自己的數學思維。
總之,廣大數學教師要從創設情境、巧用多媒體課件、理論聯系實際等方面來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盡快掌握課本知識,提升其數學的解題能力和學習成績,最終將學生順利地送入理想的初中。
參考文獻:
[1]季勝男.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5(10).
[2]李星云.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師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4).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