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麗萍
摘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他們的德育水平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德育應該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要將德育滲透到數學教學的各個過程中?;诖?,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了簡單的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德育;滲透
德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是培養有道德的人的重要保證。21世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能力,還要有較高的德育水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德育與數學知識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逐漸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這樣可以使他們健康地成長,可以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以下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一、明確德育的重要性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其在小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比于其他學科的內容來說,數學學科的內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數學教學具有和其他學科不同的育人功能?!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因此教師要明確德育的重要性,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滲透。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師等比較重視學生的智力發展,而忽視了德育,這就導致他們在知識、能力提高的同時,德育水平越來越低。司馬光曾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睂W生德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未來的發展,因此教師要注重德育,要明確德育的重要性。
二、挖掘素材,滲透德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通過一個個的形象來認識世界?!蓖ㄟ^對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生理特點的分析我們發現,他們沒有生活經驗,對事物充滿著好奇,喜歡形象鮮明的事物。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與德育相關的內容,進而將德育與數學知識相結合。教師可以將教材內容與各種先進的、優秀的、好的觀念相結合,進而將德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階段。教師可以將教材與時事政治進行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感受國家的發展與變化,進而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將教材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進行結合,使學生感受科技的魅力,進而增強他們的科學觀念。例如:在講解《認識鐘表》這一節時,教師除了教授學生基本的鐘表使用方法外,還可以講解一下鐘表的鼻祖——日晷。教師可以講解一些與日晷有關的知識,如現在我們見到的鐘表的表盤就是根據日晷的圓盤制作的。最早的日晷只需要一根竹竿,人們將竹竿的影子作為表針,將大地作為表盤,之后由于四季變化、天氣等原因人們將日晷進行了不斷的改進。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古人的聰明與才智,可以使學生了解人們為更好地生活而做的努力,可以使他們增強民族自豪感,進而提高德育水平。
三、結合教學過程,滲透德育
小學設有專門的思想品德課,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際的教學過程進行德育的滲透。教師要把握好德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的尺度,要在保證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同時進行德育的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可以讓他們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以及合作學習的高效性,進而使他們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例如:在講解《統計》這一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統計一下全班學生的身高、體重、興趣愛好、一周運動時長等,讓他們將統計的結果以圖或者表格的形式進行展現。這個統計的過程較為復雜,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并將任務進行分配。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
四、聯系生活實際,滲透德育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小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弱,數學知識對于他們來說較為枯燥和抽象,因此教師要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系,同時還要進行德育的滲透。例如:在講解除法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除法知識融入到生活情境中進行講解。教師可以編寫一個這樣的問題:小明在超市買了12個蘋果和7個燒餅,在回家的途中見到一只流浪狗,于是他給了狗1個燒餅。問還剩幾個燒餅,蘋果的數量是剩下燒餅數量的幾倍?這個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簡單的,但這個情境的設計就比單獨問12是6的幾倍要好,同時這個情境中滲透了一些德育。
結合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德育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德育的重要性;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的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德育;要結合教學過程進行德育的滲透,既要保證教學的質量又要達到滲透德育的目的;要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對他們進行德育。
參考文獻:
[1]趙后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群文天地,2012,5(3):216.
[2]司孟秋.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學周刊,2103(13):108-109.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