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

[摘要] 目的 觀察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該院2017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資料,隨機分為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組20例、穴位注射組20例、中藥熏洗組20例,對比觀察3組患者的MDNS評分、臨床療效的差異和對觀察指標的影響,進行臨床療效判定。 結果 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組在改善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方面優于穴位注射組和中藥熏洗組(P<0.05);同時,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組MDNS評分優于穴位注射組和中藥熏洗組(P<0.05)。結論 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在運用到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后,其療效、MDNS評分都優于其他兩組。
[關鍵詞] 穴位注射;治療;中藥熏洗;效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研究
[中圖分類號] R24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2(b)-0173-02
在臨床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十分普遍的慢性并發癥,其患病率依據病程而逐步提升,在這其中,30%~40%的人無癥狀[1]。然而,糖尿病患者只要產生神經病變,在5~10年中,其死亡率即為25%~50%,臨床中依舊缺少特異性的治療方式[2],為此,研究高效的防治方式長時間以來都是該領域的熱點課題。鑒于此,該研究為了分析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選出該院2017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就診于該科室的60例符合入選標準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即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組)20例、對照組1(即穴位注射組)20例、對照組2(即中藥熏洗組)20例。該次試驗研究通過了醫院中倫理委員會的核實及批準;所有患者與親屬均全方位把握了該次試驗研究的內容,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治療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1例、9例;患者的年齡最大72歲、最小37歲,年齡均值(54±20.96)歲;糖尿病病程最久19年、最短3年,病程均值(11.08±1.37)年。對照組1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2例、8例;患者的年齡最大71歲、最小36歲,年齡均值(53±19.33)歲;糖尿病病程最久18年、最短4年,病程均值(11.26±2.36)年。對照組2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3例、7例;患者的年齡最大70歲、最小35歲,年齡均值(52±18.77)歲;糖尿病病程最久21年、最短2年,病程均值(11.79±3.57)年。經統計3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前期準備及基礎治療 ?3組患者依據其病情運用降糖藥品或胰島素注射,讓血糖把控到正常水平。治療期間3組給予相同的改善循環治療和相同的護理。
1.2.2 ?治療組 ?選擇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治療。穴位注射:患者取坐位或是臥位,每次取單側足三里、三陰交、內關、陽溪穴,注射器選擇配有5號針頭的5 mL滅菌注射器,抽取2 mL的生理鹽水溶解注射用腺苷鈷胺1.5 mg備用,穴區皮膚常規消毒后用按每穴所次深度快速注入所選穴位,提插得氣,回抽無血及神經放射痛注入藥液0.5 mL/穴。左右輪替注射腺苷鈷胺1次/d,30 d為1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中藥熏洗:熏洗藥物選擇大慶市中醫醫院周圍血管科的院內協定處方溫痹通洗劑,由大慶市中醫醫院藥劑科煎藥機統一煎制,功效為溫經散寒、活血通絡、回陽止痛、舒筋脈、利關節,主治肢體冷涼、麻木、疼痛,具體方藥:桂枝、伸筋草、川續斷、透骨草、威靈仙、川牛膝、鹿銜草、海桐皮、艾葉、五加皮、生當歸、劉寄奴、骨碎補、蘇木、穿山龍、川烏、乳香、沒藥、秦艽、絡石藤、羌活、雞血藤、毛冬青、川椒、苦參、草烏、元胡。操作方法及注意:熏洗時水溫維持在37~45℃,藥湯可浸至膝關節以下踝關節以上部位,每次浸泡20 min。熏洗完畢后,用干毛巾擦干患處皮膚,注意避風。1次/d,3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2.3 ?對照組1 ?應用穴位注射腺苷鈷胺治療,藥物選擇、取穴定位、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同治療組。1次/d,30 d為一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2.4 ?對照組2 ?應用中藥熏洗治療,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同治療組,1次/d,30 d為1個療程,連續應用2個療程。
1.3 ?指標觀察
估計對比3組患者的治療療效、治療前后密西根糖尿病神經評分(MDNS)。MDNS:感覺障礙主要就有3個等級:總分0分:沒有感覺方面的障礙;總分即為1分:感覺有所減退;總分即為2分:感覺全部消失。肌力:總分即為0分:正常;總分即為1分:輕中度減退;總分即為2分:重度減退;總分即為3分:動作全部消失。反射障礙主要就有3個等級:總分即為0分:正常;總分即為1分:反射有所減退;總分即為2分:全部消失。
1.4 ?療效評定
治愈:沒有顯著的臨床表現,臨床癥狀積分下降多于90%;顯效:臨床表現顯著好轉,臨床癥狀積分下降多于70%;有效:臨床表現有所改善,臨床癥狀積分下降多于30%;無效:臨床表現并未獲得改善,相關指標沒有達到如上標準。
1.5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中的數據用SPSS 19.9統計學軟件,對MDNS評分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時,選(x±s)代表,運用t檢驗,對治療療效相關數據進行統計時,選(%)代表,運用χ2檢驗。對比、分析3組相關數據,結果有差距,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3組治療前后MDNS評分
在治療以前,3組患者的MDNS評分進行對比,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MDNS評分優于對照組1與對照組2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3組治療療效
治療組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患者依次是2例(10.0%)、8例(40.0%)、7例(35.0%)、3例(15.0%);對照組1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患者依次是1例(5.0%)、5例(25.0%)、9例(45.0%)、5例(25.0%);對照組2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患者依次是0例(0.0%)、6例(30.0%)、7例(35.0%)、7例(35.0%),將3組患者治療后的療效進行對比,3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癥狀積分應用密西根糖尿病神經評分(MDNS)評定。
3 ?討論
在研究的過程中,有以下重點(關鍵步驟)需要解決和注意:①因為DPN患者神經感覺異常甚或遲鈍,患者在熏洗前首先要檢查皮膚,因為神經病變有時會使患者忽略較小的創口,此時,熏洗極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發現創口后評估是否可以進行熏洗治療,進而評估是否繼續進行觀察甚或是剔除研究對象;②要測量藥液的溫度,雖然熏洗時要趁熱,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藥湯的溫度,否則患者可因為溫度覺減退燙傷而不自知,在進行熏洗以前,可以運用溫度計測量藥液的溫度,待溫度符合要求時再進行熏洗;③患處熏洗后一定要運用干凈的干布擦干,另外,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到風寒侵襲。
穴位注射能夠發揮出針刺與藥物的兩重功效,針刺、藥物對于穴位產生的滲透與刺激功效得以融合,產生療效疊加的功效,進而獲得優于單一治療的療效[4]。中藥熏洗產生的熱效應物理刺激作用和局部性藥理效應直接作用于皮膚,疏通腠理,舒經活絡、活血化瘀止痛,通過皮膚的滲透、轉運、吸收,直達病灶,藥效高度聚集,減輕患部麻木疼痛的癥狀[5]。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應用,產生疊加功效與協同作用,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
該研究的結果顯示,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組在改善臨床癥狀及神經功能方面優于穴位注射組和中藥熏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組MDNS評分優于穴位注射組和中藥熏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穴位注射聯合中藥熏洗在運用到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后,其療效、MDNS評分都優于其他兩組。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試行本)[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52.
[2] ?徐蕓.穴位注射結合中藥足浴治療糖尿病下肢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觀察[D].福州:福建中醫學院,2007: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3.
[4] ?陸施婷,陳清光,徐佩英,等.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探討丁學屏名中醫診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證經驗及用藥規律[J].遼寧中醫雜志,2017,44(7):1359-1363.
[5] ?呂曉俠,劉紅旗,王靖東,等.丹參多酚酸鹽聯合甲鈷胺對2型糖尿病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肌電圖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3):615-616.
(收稿日期:201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