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國家對學校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對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其中,初中的化學課程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也發(fā)生了一些轉變,在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評價體系的改革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進展,也取得了令人欣滿意的成果。但是,目前的初中化學教學中仍存在諸多問題,諸如教學觀念陳舊老套、弱化實驗教學、度的把握不準、束縛學生思維、講練脫節(jié)、過于依賴媒體等。在新課改下初中化學的教學方法需堅持以生為本,把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改革教育理念,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育思路,從而提高學生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學習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方法;化學教學
在當今新課改的大環(huán)境下,我國的教育從應試教育逐漸轉變成素質教育,學生也能在獲得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獲取其他方面的知識,實現全方位成長。而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首次出現在初中生的世界里,顯然讓他們有些措手不及。各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參差不齊,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當前初中化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本文以下幾點就對初中化學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研究。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偉大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初中化學這門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理論性的實用學科的學習同樣如此,只有學生有濃厚的興趣去探索其中的奧妙,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化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整體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得以實現。持續(xù)穩(wěn)定的學生學習興趣,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和保障;初中化學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需要依據合理有效的激發(fā)原則,采取合理有效的培養(yǎng)方法。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當學到元素符號、化學式等化學用語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興趣消失。為此我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fā)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fā)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系,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質間的變化是千變萬化的,變化的現象更是豐富多彩,是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最重要手段。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動手操作,分析實驗結果,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質和探究精神。因此,一定要充分發(fā)揮本學科的這一優(yōu)勢,要求我們教師在授課時要認真做好課本中每一個顯示實驗,根據具體內容適當進行一些補充實驗,或設計一些和教材內容相關的趣味實驗,增強直觀教學的效果。要向學生講清楚觀察實驗的方法,用到的主要的儀器設備、操作的注意事項等,在做實驗時學生往往只注意觀察精彩的表面現象,要將學生的注意力及時地引導到所要觀察的關鍵現象上,深入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在實驗課堂上要多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機會增加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機會,以便更好地發(fā)揮實驗的作用。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實驗,一定會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個人目標和小組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團隊意識,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在給傳統化學教學模式帶來新變化的同時,也給教師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與挑戰(zhàn)。教師依據學生自學、對學、群學、展示中所獲得的知識、感受、疑惑等信息,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掌握更準確的知識,獲得更規(guī)范和更科學的學習方法,并且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充實和拓展。精練反饋則從課本及學生練習中精選出習題,按學生的層次分層出題(基礎達標題、能力提升題、拓展應用題),確保全員都能參與并掌握。教師要學生學會傾聽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最大的問題是不愿傾聽,不會傾聽別人的意見,所以教師要在合作學習時逐步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聽別人發(fā)言的要點,學會收集信息;思考別人的意見,進行評價,進而充實、完善自己的意見。初中化學小組成員需要進行人際合作和交流,教師應該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重視培養(yǎng)學生化學學習的合作力和向心力,因此,學生應該知道怎樣實現化學課堂的人際溝通,當學生出現學習中的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教育學生相互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信任對方的學習能力,并實現學生學習的交流活動,教育學生產生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建設性地解決化學學習問題。
三、加強實驗增強學生動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的特點是直觀、生動,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操作能力,對學生科學態(tài)度及科學思想形成能起到激勵作用。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與實驗結合,通過實驗掌握概念、化學反應的本質、物質的性質以及實驗步驟。如緒言中的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這兩個概念的講授,我先演示下列實驗:(1)鎂條在空氣中的燃燒,(2)加熱堿式碳酸銅,(3)紙張的燃燒,(4)藍礬的研碎,(5)冰的融化。觀察現象后,啟發(fā)學生概括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定義,以及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是什以?在講第一章氫氣的實驗室制法這一節(jié)內容時,我采用了邊講邊實驗的方法。準備了鎂、鋁、鐵、鋅與酸反應的學生分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證實了幾種金屬均能與酸產生氫氣的事實。緊接著提出問題:實驗室為什么選用金屬鋅跟酸反應制取氫氣而不用其它金屬呢?提示學生除了考慮經濟因素外,還與什么困素有關?實驗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在實驗中學生不僅能鍛煉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在實驗過程中尋找學習的樂趣,從而間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由于初中化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我們教師想讓學生學好化學,就應該從多方面入手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尋找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俞山紅.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2(19):39-41.
[2]張理智.有效開展初中化學教學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