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 要】本文論述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的游戲應用,闡述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現狀與游戲應用的理論背景,以及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游戲對于音樂教學趣味性、多樣性、理解性、延伸性的提升作用,提出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的游戲應用策略:將游戲與音樂內容相融合,將游戲的形式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將游戲與情景化教學相結合。
【關鍵詞】學前兒童? 音樂教學? 游戲?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C-0166-02
好玩是幼兒的天性,因而學前兒童音樂教學應以音樂游戲的形式表現出來。音樂游戲,是一種獨特的樂律活動,它突破了以往的音樂教學方式,通過潛移默化的方法,讓兒童學習和理解音樂。音樂游戲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可以是具有創造力的歌舞游戲,也可以是注重情節的音樂反映游戲,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兒童的情感體驗。在音樂游戲活動中,幼兒教師通常會讓幼兒在聽、唱、玩中享受音樂帶來的美感,這種趣味性的游戲既能夠增強學前兒童對音樂的認知,又能夠提高他們辨別音樂的能力,是一種身心上的放松。本文擬對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的游戲應用理論背景及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現狀與游戲應用的理論背景
(一)我國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現狀。現階段,我國無論是幼兒教師還是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擁有一技之長,即希望孩子除了掌握理論知識外還能夠學會一些其他的課外知識,這是幼兒教師和家長對孩子們的期望。但是,現實中學前兒童音樂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往往過于簡單粗暴,或者只考慮技能不考慮內涵,或者只強調技巧不強調理解,強加表演而忽視快樂,讓很多學前兒童對音樂學習產生厭惡情緒。從古至今,音樂始終是人們表現情感的方式,音樂中寄托了人們的情感,也包含了人們的情緒。培養學前兒童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可以熏陶他們的情感,還可以鍛煉他們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加深他們對于藝術的理解。幼兒階段的孩子對于很多新鮮事物都會感到好奇,并且其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教師如果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便會大大地提升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理解力。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游戲則可以更好地激發學前兒童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在促進學前兒童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培養他們對于新鮮事物的探究欲望。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游戲應用的理論背景。音樂游戲的應用理念由來已久,日本著名的音樂教育學家鈴木鎮一先生對于在音樂教育中如何開展游戲有著幾十年的研究歷史,他認為: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不應該一味地強調技巧和樂理知識的掌握,而應關注如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審美和熱愛,應以游戲中的愉悅心情和快樂的感受為音樂教學的目的,讓學前兒童在認識缺乏的情況下,通過游戲的形式能夠開展音樂情感體驗、音樂藝術熏陶,最終培養學前兒童的音樂能力、音樂素養和音樂想象力。
二、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游戲的作用
(一)游戲能夠提升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傳統的音樂教學,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唱、學生學,機械、死板,沒有趣味性。學前的孩子都是以“玩”為天性,部分孩子甚至對老師存在懼怕心理,或者社交和表現能力較差,只有在玩中學、學中玩,才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從而更好地調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地感知音樂。同時,游戲的種類繁多,表現形式多樣,例如情景小品、擬人故事、唱歌比賽、角色扮演等,通過游戲的方式,可以極大地擴展音樂學習的形式,增強音樂教學的多樣性。
(二)游戲能夠提升音樂教學的理解性。音樂節拍可分為高低、強弱、快慢等,但學前兒童對樂理知識的理解存在巨大的障礙。要培養學前兒童的分辨能力,提升音樂的理解性至關重要。在音樂教學中融入游戲,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讓學生迅速理解音樂和節拍。例如在學習《小星星》這首歌時,可以讓孩子們帶上星星的頭套扮演小星星,根據歌詞的內容表演舞蹈或者根據歌詞進行對應的動作展示,節拍到誰,誰做動作,既讓學生理解了歌詞的含義,又讓學生記住了音樂的節拍,增強理解性。
(三)游戲能夠提升音樂教學的延伸性。音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集中幼兒注意力,更多的是為培養多元化、全面發展的幼兒夯實基礎。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多一項技能對于其未來成長和學習都有很大幫助,而音樂游戲恰好是培養幼兒藝術創造力和內在潛力的一種形式,能夠擴展學前兒童的思維創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學習《我的好媽媽》時,可以讓學生模擬媽媽在家勞作的情境,然后告訴學生媽媽的辛勤和愛,更要延伸出媽媽的媽媽也一樣是偉大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家人、親情和母愛的偉大,讓他們懂得關愛家人、尊重長輩,通過音樂游戲理解正確的價值觀。
三、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的游戲應用策略
(一)將游戲與音樂內容相融合。學前兒童對于音樂的感知和感受能力需要培養,將游戲融入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培養幼兒的積極性和集中注意力,而要想將游戲與音樂教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要將游戲的形式與音樂的內容進行高度的融合。例如在學習《上學歌》時,可以以“快樂的一天”為主題,讓學生戴上紅領巾,觀察并模仿小學生的一天學習和生活,通過這樣的游戲方式可以促使孩子更深刻地理解歌詞的內容。聽音樂的第一段“早早起”的時候,要讓學生根據音樂的內容做對應的動作,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參與性,開發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創新能力。
通過游戲與音樂內容的充分融合,能夠培養學前兒童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學會自主探究。探索不僅僅是對未知領域的研究,更是主動學習能力的體現。這樣一來,幼兒的自主探索替代了傳統教師的單向講授,可以更多地實現有針對性的、具體化的教學目標,讓音樂教學彰顯更大的價值和作用。
(二)將游戲的形式與生活實際相關聯。游戲來源于生活,也存在于生活,生活是學前兒童認知生活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將游戲的形式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可以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并加深他們對音樂的理解。例如幼兒園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時候,選用《泡泡不見了》這首歌,在播放歌曲時教師可以融入游戲環節,制作一些不同形狀的小模型,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等,一邊播放歌曲一邊讓孩子們動手將模型放入盛有肥皂水的盆子中。通過觀察可以發現不同模型所產生的泡泡形狀也不同。因為泡泡是每個學生都會接觸的生活情境,因而容易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和自然的肢體行為,有些孩子會隨著音樂節奏在水中拍打泡泡,有些孩子會隨著音樂手舞足蹈。這種音樂教學方式在為孩子帶來趣味的同時,還能引出其他的內容。例如教師可以借機引出肥皂水是什么做的,問孩子哪些東西加水后可以產生泡泡,等等。隨著《泡泡不見了》這首歌接近尾聲,教師可以對教學游戲中的各環節、細節進行總結,讓孩子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學習到更多知識。這種游戲方式可以給孩子們帶來更強的趣味性,還可以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意識。
(三)將游戲與情景化教學相結合。情景化教學方式是常用的音樂教學形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在情景化教學中,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參與到游戲中并迅速融入情景。通過情景式教學,可以讓游戲更有代入感,更能立體化地呈現音樂中的意境,更好地激發幼兒的想象力。例如教師可以“森林動物步伐”為教學活動主題開展游戲活動。活動中,要求孩子們分別扮演不同的動物并學習動物的動作,隨著音樂的變化做出相應的動作。在活動前教師需要讓孩子們自行準備象征動物的頭飾,當教師播放音樂的時候,孩子們邊聽音樂邊做動作,當聽到笨重腳步聲的時候,扮演黑熊的孩子做動作,當聽到打鳴聲音的時候,扮演公雞的孩子做動作,等等。這樣既能夠鍛煉孩子的聽力,又能夠鍛煉孩子的音樂感知能力。
在現代化的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游戲的融入不但可以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而且能夠豐富現階段的幼兒教學體系。學前音樂教師應積極探索、豐富音樂游戲形式,為孩子創造更好的寓教于樂的環境,給予孩子更好的音樂體驗,培養孩子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夯實孩子的藝術審美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大剛,唐雪溶.游戲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探究[J].北方音樂,2017(16)
[2]張偉鋒,趙得琴.音樂游戲在學前智障兒童綜合主題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特殊教育,2017(15)
[3]趙大剛,唐雪溶.游戲在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中的實踐探究[J].北方音樂,2017(16)
[4]曹玉娟.開展音樂區域游戲的途徑[J].考試周刊,2018(87)
[5]田正方,朱天利.我國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化現狀及問題[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