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摘 要:當前的高中體育常態(tài)化教學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如何在新課程標準的正確指導下,合理安排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教學以實現(xiàn)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就成為廣大一線體育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诖?,文章先分析了當前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接著通過教學案例著重探討了提高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教學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0-14
作者簡介:李 彬(1992—),男,江西弋陽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體育教師,從事高中體育教學。
高中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運動愛好和運動習慣,促進高中學生身體和心理等多個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而“常態(tài)課”是高中體育教學的主要陣地,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的教學實效性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
一、當前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體育課程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當前我國大部分高中學校關注的都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而高中體育課程并不是高考的必考內容,所以學校不給予體育課程合理充足的課時安排,體育教學設施也得不到及時的更新與維護,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高中體育教師的教學責任感和使命感就會受到極大的壓制,導致高中體育課程得不到學校與教師的足夠重視,學生在體育課上無法學習到專業(yè)的體育知識,體育課的常態(tài)化教學也就淪為空談。
2.體育課堂的教學目標不明確
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是由目標來引領內容,只有確定了教學目標,課堂的教學內容才能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來開展。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高中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仍然比較落后,不注重對教學計劃的整體制訂和對課堂設計的充足準備,在體育課上往往是想到什么就教什么,教學活動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這就導致高中體育課堂的教學目標得不到明確,教師的引導作用被大大削弱,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也就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提高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明確體育“常態(tài)課”的教學目標
體育“常態(tài)課”的教學目標并不是對教學大綱照本宣科地講解和表達,而是對每一節(jié)體育課的具體規(guī)范和指導。因此要想提高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的教學有效性,就要將體育課堂的教學目標進行具象化設計,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學生的盲目學習,使高中體育課堂的教學效果更加顯著。比如在學習“五人制籃球”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剛開始上課時就要告知學生這節(jié)體育課的目標是指導學生掌握籃球運動的規(guī)則以及一些基本的投籃技巧,使學生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在體育課快要結束時,教師也可以適當組織投籃比賽對學生進行檢驗,這樣就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不敢在體育課堂上偷懶。
2.激發(fā)學生對專業(yè)體育學習的興趣
高中體育課程與小學、初中階段的體育課程有較大不同,其涉及更多的專業(yè)性體育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學生的玩樂心態(tài)都比較明顯,認為體育課就是用來放松的,不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因此要提高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的教學有效性,教師就要糾正學生的不正確思想,激發(fā)學生對專業(yè)性體育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在體育運動中切實獲得鍛煉。比如在體育課上進行田徑類運動時,學生單純地認為只是跑一跑而已,對準備活動沒有足夠的重視,這時教師就可以在旁邊為學生播放激昂的樂曲進行輔助或者引入一些舞蹈動作指導學生進行熱身,使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師的專業(yè)教學中,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熱身方法。
3.發(fā)揮體育骨干的引領示范作用
各高中學校的生源復雜,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比較大,因此要提高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的教學有效性,就需要教師能夠充分發(fā)揮體育骨干的引領示范作用,依靠體育骨干的力量來增強體育課堂的活力。比如在學習踢足球時,其對學生的下肢力量和靈活性有較高要求,教師就可以指定一些有足球基礎的學生先做出顛球、繞桿等動作示范,通過真人的演示使學生對足球技巧和要領有直觀的了解,促進學生在體育骨干的帶動下進行更加高效的練習。
總之,高中體育“常態(tài)課”教學是促進學生體育學習的重要保障,廣大一線體育教師也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正確認識體育常態(tài)化教學的重要意義,采取合理的策略使體育課堂真正發(fā)揮其教學作用。
參考文獻:
[1]俞志波. 煎熬與跨越——記長三角地區(qū)中小學體育特級教師教學研討活動作課歷程[J]. 體育教學, 2016(12):121-122.
[2]韓月倉.過勞則傷量度而行——談常態(tài)體育課教學中的運動負荷問題[J].體育教學,2017(1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