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性質觀是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和語文教育實踐的核心和基礎。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當下的語文教育現狀,呈現出重語文功用,著重培養學生言語能力的傾向,對文本所具有的人文情懷常常泛泛而談。本文旨在通過論說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生成與轉化,啟迪語文教師,何為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
【關鍵詞】新課標 語文教學 人文性 工具性 轉化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058-01
一、對語文的正確認識
語文是人們在社會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彼此之間交流思想感情,傳情達意的工具,因而它最本質的屬性應是工具性。通過語文課,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培養提高他們的語文素質,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語文又不僅是交際工具,也有著豐厚的情感與思維,正所謂“文道統一”。語文要講究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同時也不可忽視它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在新課程標準的規定下,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這無疑是明確了語文教學為誰教?該教什么?該怎么教?該教到怎樣的程度?語文教學經歷多次改革,語文教材經歷多次重編,語文教學也成為了語文教師不斷更新、不斷發展的追求。
二、教課文要轉化為教語文
語文即生活,她包含了世間百態,涵蓋了各科萬象。要有效發揮語文教育的作用,就一定要轉變觀念,時刻關注學生語文情意的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提高。語文教師更是擔負起情感調節師,思想意識培育者的重要角色。在語文教學中常常通過課文去傳遞知識,交流情感。課文是語文課堂的媒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的一種輔助工具。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課文寫了什么,老師就教什么,忽略了課文真正的作用,形成了一種死板、呆滯的語文教學方式。教師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同時,也應通過課文字里行間的傳達,引導學生去體悟情感,逐漸培養和形成學生獨特的語文素養。抓住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關鍵,去“泡開”一篇課文。因而語文教師需要擺脫課文的束縛,去營造一個和諧,豐富的語文“脫口秀”,這樣既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也使學生能夠在語文課中獲得更多的感悟。
三、語文教學要有“基因重組”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對學習的內容進行“基因重組”,一篇課文的教學,教師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對內容進行重組形成清晰的板塊。例如小學二年級下冊課文《雷雨》,首先教師應該深入研究課文,抓住課文的中心:雷雨的天氣變化和雨天景物的變化。對課文進行重組: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進行對比閱讀和對比仿照描寫。在三個板塊的學習中,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字詞和語句來將其串聯,不拘泥于課文的順序學習講解。如此一來,一篇課文就有了清晰的框架結構,有了明確的學習內容。語文教學內容豐富,有的甚至出現“繁多”的現象。語文教師還需要做一名優秀的裁剪師——刪繁就簡,對于講過多次的內容需要刪去,對于學生反映簡單的內容應該刪去。
四、語文教學要注重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中,需要透過表面去掌握核心。一堂成功的作業講評課不是去督促學生訂正答案,而是通過試題去傳授解題方法和策略。傳統的作業講評課,教師只注重答案的訂正,課堂既枯燥,又沒有真正達到講評的效果。教師應通過題目去引領學生總結答題的邏輯與方法,由此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中學詩歌鑒賞題“請說一說某一個字用得好不好?”教師可以總結這類題目為“煉字型”。再遇此類題,我們該如何解決,如何思考,這才是講評作業的關鍵。
隨著學制的改革和考試壓力的增大,學生忽視語文學科、教師不愿費力鉆研學科成為當下語文教育的眾矢之的。改變與創新,突破與守恒,只有正確把握好新課標下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合理做好二者的生成與轉化,才能更有益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
參考文獻:
[1]李學.也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60-63.
[2]陳婷婷.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如何實現統一?——兼論小學語文的教學原則[J].江蘇教育研究,2013,(22):72-75.
[3]倪文錦.基于語文新課程的兩點哲學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0,30(08):34-41.
作者簡介:
袁禮欣(1994-),男,重慶合川人,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