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悅+沈潔
【摘要】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有著重大的意義。當前,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存在僅面向部分學生、局限于學生活動層面、缺乏完善的教育課程體系等問題,高校可以通過構建“三位一體”創新創業保障機制、構建多維度教學實踐培養鏈、加強“內外結合”的協同創新運行機制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關鍵詞】高校 創新創業素質 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2-0177-01
為推動我國創新創業事業的發展,實現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當前我國正在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努力挖掘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對緩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有著重大影響。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培養的主要內容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對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有著重大的意義。首先,要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意識是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是促進創新創業活動的內在動力,更是發揚創新創業精神,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前提。其次,要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心理品質,只有擁有獨立思考選擇、自主判斷、敢于承擔后果等心理品質,才能面對創業的嚴峻考驗。最后,要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能力是創新創業能否順利實現核心因素,是整個創新創業過程的重要支撐,創新創業能力影響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效率。
二、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僅面向部分學生
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涉及范圍及力度較小,有較為嚴重的“精英化”的傾向,部分學校設置的創新創業訓練中心等機構在一定程度上只為精英團隊服務,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提升創新創業素質的渠道,也影響了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削減了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與決心,致使學生實際行動的匱乏。
(二)創新創業素質教育局限于學生活動層面
在創新創業素質教育過程中,許多高校通過開展各類創新創業以及科技類活動幫助學生提升創新創業素質,創新創業課程的數量較少,基礎課程和實踐課程也沒有相結合。學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完全融入教育教學之中,并形成以教務處、學生處、團委或教學管理部門、學校科技園共同協調的組織管理模式。
(三)缺乏完善的教育課程體系
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課程體系并不完善,不同學科之間的創業課程缺乏滲透,一是缺乏統一教材,無法適應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二是課程并未體現梯度式設計,尚不能滿足不同專業背景、高低年級學生創業的知識需要。
三、創新創業素質教育提升路徑
(一)構建“三位一體”保障機制
其一,堅持創新創業教育“有資金”。資金保障是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最基本的前提,高校要大力爭取政府經費投入和社會基金資助,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制定相關的保障制度,專款用于資助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并幫助學生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
其二,實現創新創業教育“有指導”。高校可以組建“就業創業教研室”,同時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師資政策,吸引更多相關行業企業優秀人才到學校兼職或掛職任教,或選派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到企事業單位兼職或掛職,實現校內外師資力量的良性互動,并進一步完善指導教師激勵及考核機制。
其三,確保創新創業教育“有平臺”。一方面,為創新創業團隊開展工作提供實踐平臺,另一方面,依托“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大學生就業一站式服務系統”等信息平臺完善創新、創業政策、知識、信息收集與發布,為學生提供迅捷地指導與服務。
(二)構建多維度教學實踐培養鏈
其一,有機結合教學、訓練、競賽三個環節。從專業學科創新創業和綜合創新創業兩個維度出發,充分利用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實踐、第三課堂熏陶的作用,分類別,分層次,由面到點,循序漸進地開展創新創業素質教育。一是將創新創業意識融入專業教育,通過創新創業案例分析、專業領域前沿問題的創新性研討等途徑,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思維在專業領域的作用,最終達到培養“專業型”創新創業人才的目的。二是通過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公共選修課程,舉辦各類學術以及創新創業講座,舉辦科技節、科普節等活動,引導廣大同學樹立創新創業意識。三是開展創新創業實踐訓練活動,通過實際科研活動訓練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四是積極開展和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進一步激發、磨礪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五是通過學生自治組織,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其二,引導項目與社會實踐、畢設相結合,引入雙師型指導團隊。引導學生積極申報和參與創新項目,并以創新訓練為主線,將畢業論文(設計)與創新訓練項目有機整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并引入企業高級技術人員,聯合校內指導教師,共建“雙師型”指導團隊。
(三)加強“內外結合”的協同創新運行機制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應發揮教育的開放性和創新性,營造創新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多元化的培養途徑協同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創新因素。高校可以充分發揮校內專家教授、專業指導教師以及校外高級技術人員的指導作用,并有效利用并充分整合校內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資源,建立跨學科組織,在致力于優勢學科強強聯合以及不同學科互補的基礎上,使各學科在思想和方法上相互融合,實現學生實用性、交叉性和綜合性的課程學習;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研究與教學資源,與外部相關研究機構、企業、地方政府等共建研究基地。
參考文獻:
[1]馬永斌,柏喆.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模式研究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6):99-103
作者簡介:
孫悅(1988-),女,江蘇南通人,河海大學助教,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學生教育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