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梅
【關鍵詞】 小學語文;傳統文化;傳承意識;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4—0088—01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加大傳統文化的教育力度,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勢在必行。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但能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能培養學生的君子氣質,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下面,筆者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提高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
隨著國外各種文化的侵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國外文化,這不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學校作為學生接受知識的場所之一,教師教學中應注重傳統文化的滲透,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具備傳統文化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二、引導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精華
小學語文教學中,為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教師應適當轉變教學方式,并根據語文教材引入合適的傳統文化內容,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感悟傳統文化內涵,領會傳統文化精華。如,教師在講授《三衢道中》時,可根據教材內容引入中國傳統的時令文化,告知學生梅子黃的時候正是梅雨季節,天氣變晴后心情愉悅。又如,《母親河》一文講解前,教師可提前讓學生找尋和黃河相關的詩詞、歌曲,并開展朗讀、演唱等活動,這樣能幫助小學生在了解母親河的同時,提高傳統文化認知水平。
三、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時,應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幫助小學生更好地學習詩詞,又能提高個人修養。語文教學內容拓展時,教師應納入簡單、易懂并具備愛國精神的詩詞,使學生充分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另外,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智力,還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如,在“禮尚往來”的成語講解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講解自己對該成語的理解,然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當然,教學中,教師不能因為自己懂得多就無視學生,需用學生能夠理解、接受的語言講解,告訴學生成語中的“尚”是注重,而不是到來、上下,通過這種的方式,不僅能糾正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錯誤認知,還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用傳統文化的民俗吸引學生
中國傳統文化具備民族性、繼承性特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并將其延伸到課外,能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在長期的發展中,最為突出的表現是節日文化。如,在《元日》古詩講解中,教師可將我國傳統的春節文化習俗告知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在中秋節月餅、賞月習俗的講解中,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中秋節習俗,加深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積極性;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來臨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民俗活動,鼓勵學生多收集和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故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五、組織經典詩文的學習
教師還可組織學生朗讀經典詩文,完善人格。學生熟讀文章后,就能積累更多的語言,這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關鍵。借助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積累傳統文化,學生可在朗讀中獲得情感上的體驗,全面領會傳統文化內容。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學生在對文章進行朗讀時,教師并未從旁指導,致使學生出現“唱讀”現象。這種情況下,文章的朗讀不具備時效性,學生就無法體會詩文節奏、聲調,嚴重違背新課程標準,不利于新課改的落實。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教師應提醒學生格外注意文章的朗讀節奏、韻律,在朗讀中感知文章情感,如,在《游子吟》詩歌教學中,教師需富有感情地朗讀,將詩歌中的思鄉之情、感恩母親之情表達出來,幫學生感受詩文情感之美。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對文化傳播、發展意義重大,故需加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以加快傳統文化的傳播速度。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滲透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分析發現,缺乏古文鑒賞能力、未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內涵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問題,限制著傳統文化的推廣,降低語文教學質量。因此,教師需提高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優化語文教材案例、融入傳統文化,用民族風俗吸引學生,以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編輯:張慧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