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
【關鍵詞】 詞匯附帶習得;影響因素;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9—0059—01
一、引言
詞匯是第二語言習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學者認為詞匯習得是第二語言習得的中心任務,聽、說、讀、寫、譯等每一項語言技能都離不開對詞匯的依賴。外語學習者在寫作和聽力上感覺最困難,犯錯最多的也是詞匯知識。可見成功的第二語言習得是離不開詞匯習得的。因此,越來越多的二語習得研究者從不同的方面對詞匯習得進行了討論和大量的實證研究。近年來,有學者另辟蹊徑,從詞匯附帶習得的角度研究詞匯習得。
二、影響詞匯附帶習得的因素
詞匯附帶習得是由Nagy, Herman & Anderson基于兒童習得母語詞匯的研究首次提出的,并被許多語言學家證明同樣適用于二語詞匯學習,該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如果學習者進行廣泛的,以獲取意義為目的的閱讀,在語境中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則不需要直接進行詞匯教學,就能自然習得所需要的大多數詞匯。但至今尚未形成關于詞匯附帶習得的統一定義,相對來說,Laufer和Hulstijin的定義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同,他們認為,詞匯附帶習得是相對于有意學習而言的。有意學習指學生刻意地記背單詞,如通過背單詞表或者詞匯練習來記單詞;而詞匯附帶習得則是指學生在完成其他學習任務(如閱讀文章、聽英文歌曲、看美劇)的時候,其注意力并非在記背單詞上,卻附帶習得了詞匯。這樣習得的可能不是該單詞的全部知識。譬如,僅僅記住了拼寫形式,或者僅僅知道了詞性,但是多次遇見之后,點滴的知識積累起來也很可觀。
1. 目標詞的復現頻率。目標詞在閱讀材料中的復現率,也被稱為接觸次數,是詞匯附帶習得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指標。閱讀本身不是詞匯學習,只提供接觸詞匯的機會,學習者在閱讀材料的過程中,附帶習得了詞匯知識。由此可見,閱讀材料越長,目標詞出現的頻率越高,因多次接觸,學習者對詞匯的記憶就越深。大量實證研究也表明詞匯的習得與頻率有一定關系。那么一個詞出現多少次才能被學習者習得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眾說紛紜。Sarage等人發現至少要接觸6次,詞匯才可能被習得。Nagy,Herman和Anderson發現這個一般為6到7次。Nation則根據不同的方法得出目標詞要出現16次,學習者才可以學會單詞。結果的差異除了研究者采用的試驗方法不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不容忽視的原因,那就是詞匯知識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包括發音、拼寫、搭配模式、語法特征等等。一個學習者第一次在閱讀材料中看到某個生詞,可能只記住了詞形,通過對上下文的理解,知道了該詞的詞義。但多次接觸后,該詞義得到鞏固。
2. 閱讀目的。二語學習中廣泛的閱讀能促成詞匯的附帶習得在研究界已成共識。“閱讀目的是指學習者通過閱讀渴望達到的目標。通常閱讀動機、閱讀興趣和讀后任務要求等決定閱讀目的。不同的閱讀目的會影響學習者對詞匯的處理程度和方式,進而對詞匯附帶習得的發生和結果產生不同的影響”。早在1991年,Stallman在他的研究中就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將他的研究對象分為三組,第一組同學只隨意閱讀;第二組同學被要求在閱讀中要理解文中的重要思想;第三組則要注意生詞。研究結果表明,第二組受試者比第一組受試者習得了更多的生詞。邵艷春就 “閱讀以了解語篇主題”和“閱讀以理解語篇細節”這兩種課堂上最基本的閱讀目的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學習者雖能通過閱讀習得一定的詞匯,但習得的詞匯在數量上因閱讀目的、閱讀能力的不同而不同。閱讀能力強的學習者與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習者在以“了解語篇主題”為目的進行閱讀時附帶習得的詞匯數量差距不大,而在以“閱讀以理解語篇細節”為目的進行閱讀時差距很大。
3. 主題熟悉度。學習者對于話題的主題熟悉度即背景知識,是指讀者在閱讀中用來幫助他處理文章信息的所有知識。Pulido先后幾年就話題的主題熟悉度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進行了考查。在他的研究中,受試者是99名母語為西班牙語的英語學習者,實驗所使用的閱讀材料是他自己設計的4篇簡單的記敘文,其中兩篇對受試者來說話題比較熟悉,另外兩篇不熟悉。研究結果表明,話題的熟悉度在多項選擇中起著積極作用,而在翻譯任務中則無顯著的影響。另有學者研究在即時和延時測試中,話題熟悉程度對詞匯附帶習得及記憶保持是否有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主題熟悉度對詞匯附帶習得有促進作用。研究者認為該結果可以用圖式理論來解釋,主題熟悉的文章更容易啟動學生已儲備的背景知識,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理解文章的內容。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