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勛
【關鍵詞】 小學語文;“問題”設計;統領性;重難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19—0103—01
當教師向學生提問題時要提什么樣的問題?太簡單的問題,就好比猴子夠香蕉,太容易而不會有進步;太難的問題學生又會知難而退。那么,什么樣的問題能使學生動動腦筋,就能夠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呢?大家還記得傳統的教學方式嗎?教師設計出無數個問題,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地解決教師提的各種問題。有時教師的問題多到一節課幾十個,其中就有這樣的問題“美不美?好不好?行不行?”等等,學生從未經過大腦思考直接回答“美!好!行!”現在很多語文教師已經摒棄了這種模式的教學方式,因為課堂提問不僅要有價值而且要精而簡略。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設計這個課題來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設計統領性問題
語文課的成敗,首要因素在于你設計的統領問題是否恰當。恰當的統領問題能夠給學生學習課文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不恰當的問題反而會給學生帶來迷茫和困惑,甚至偏離教學的重難點。如,筆者在講授《高大的皂莢樹》一課時,課文的統領問題是:“文中的哪些語句能讓我們感受到皂莢樹的高大茂盛,文題中“高大”一詞還有哪些深刻的含義?”問題提出后筆者并沒有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讀書在文中找到描寫皂莢樹高大、茂盛的語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語言的朗讀、積累,教學效果顯著。但是,統領問題的后半部分“文題中高大一詞還有哪些深刻的含義?”不著急,在學生理解了皂莢樹的高大、茂盛之后,筆者讓學生讀了描寫皂莢樹品質的段落之后,讓學生通過兩方面的朗讀、感悟,再去理解“高大”一詞的含義,可謂是水到渠成。這節課,筆者沒有提任何多余的問題,始終用這個大問題統領全篇。學生既有收獲又有自己的感悟,統領問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設計重難點問題
語文教學中,教師為了突破文章的重難點往往會提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當然太難了學生回答不上來,也失去了提問的意義。如:筆者在講授《畫楊桃》一課時,課文的重難點是,讓學生明白文中的我之所以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是因為他所在角度不同,從而讓學生感悟到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有不同的結果。為此筆者是這樣設計課堂問題的:“文中的我為什么會把楊桃畫成五角星?”問題一出學生的第一個反應是文中的我聽了爸爸的話,才會把楊桃畫成了五角星。但是這只是一小部分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筆者讓學生反復讀書,再交流討論,學生馬上感悟到了:因為文中的我所處的角度不同,所以他看到的楊桃就是五角星形的。這時再讓學生感悟爸爸的話和老師的話,學生們就會體會到,不同角度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三、設計“語文味”問題
怎樣才能使語文課的語文味更濃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只重教學形式,而輕了文本內容。什么樣的提問才能使語文課更具活力呢?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時,她問“從哪些具體的詞、句能讓你感受到孩子當時的心情?”問題一出,學生馬上從課文的文本入手,去體會文章的遣詞造句,從而學習作者通過準確的語言表達感情的方法,為學生的習作練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高了學生用詞造句的能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鍛煉。
四、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
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有一個誤區:只有教師的問題才是最有價值的問題,學生不會提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其實不然,學生的思維和教師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他們有時提的問題也會讓教師大吃一驚。所以教師要敢于讓學生質疑,讓學生大膽地提問。例如:筆者講《將相和》一文,課文講述了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去換和氏璧的故事。筆者讓學生大膽質疑,沒想到學生的一個問題竟然提得十分有價值,讓人刮目相看。他問:“既然課文里已經提到了和氏璧是無價之寶,那么十五座城池又怎么能夠換得了和氏璧呢?”是呀,學生提得很對呀?當時筆者肯定了學生的問題,又因勢利導:“既然和氏璧是無價之寶,十五座城池換不來和氏璧。那么你從中能看出秦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這時學生馬上感悟到了秦王的霸權。學生通過質疑提問,對文本有了更透徹的了解,比教師干巴巴地講解更有價值。
總之,請教師們放手,允許學生提問題,哪怕剛開始時,學生的問題十分幼稚甚至會亂問,這些都不重要,只要教師引導學生去質疑,去提問,對學生而言這就是一種能力的培養。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