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教學是指能促進學生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課堂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本文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選擇需要的學習材料、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和因“才”施教三方面,談談對于有效教學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選擇;有效教學;因“才”施教
“教學是一條折線,始終在尋找起點與目標之間的最短距離,每一段過程都是師生選用一定的學習材料與學習方式,通過互動、對話,從起點邁向終點的過程?!彼^“有效”,不是看教師是否教得認真或是否講完課時教學內容,而是看課堂教學的四維目標是否達成。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就是要實現學生獲取知識的高效率、學生思維發展的高效益、學生問題解決的高效益及在學習過程中賦予情感態度的高效應,使四者之間達到完美的平衡。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有效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 選擇需要的學習材料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學習材料有著很豐富的內涵,不同的學習材料有著不同的功用。下面我就從教學情境、教師設問和課堂練習三方面來說說學習材料的選擇。
1. 教學情境的選擇。教材作為課程的重要資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就教材而言,教師要把教學的內容放到課標、教材、學生實際與現實生活中加以審視,與現實進行溝通,做到教師執教的思路、教材的編寫思路與學生的學習思路的“三路”貫通。同時教師還要從教材所呈現的具體內容與方法上進行認真思考。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空間,使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很好的發揮。
【案例1】在學習《辨認方向》這一課時,教材的情境圖所呈現的是城市中的街道與建筑物,對于城市里的孩子來說,這個情境非常熟悉,學習效果較好。但當時我所任教的學生是山里的孩子,有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去過城市,又怎么能理解這個情境呢?于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學生所住的村莊和學校繪制成一幅線路圖,讓學生進行新知的學習。學生看到那么熟悉的場景,學得非常開心,接著再“帶學生逛城市”——出示書中的情境圖,把這一情境作為鞏固練習,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2. 教師設問的選擇。設問是一種常用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教師高質量的設問,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學中,我們可以從知識的重點、難點處設問,也可以在知識的關鍵處設問。
【案例2】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活動很容易發現并總結出這樣一條規律:三角形兩邊之和要大于第三邊。雖然這個結論與正確的“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只差兩個字——“任意”,但這“任意”兩字卻是三角形三邊關系的關鍵所在。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出這兩個字呢?首先,我先讓學生判斷:2cm、4cm、7cm這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嗎?學生說:不能。我緊跟著問:“可這三根小棒符合你們總結出的哪條規律呀!你們看:4+7>2呀!”學生反應也很快,都喊了起來:“可是2+4<6呀”我馬上皺著眉頭問:“那到底問題出在哪兒呢?”學生聽完后由剛才的情緒激昂轉到了默默的思考之中。接著,孩子們陸續把手舉起來,有的學生想到了“所有”,有的學生想到了“全部”,誰能再換個詞語?“任意!”
當然,教師的設問還要注意難度適中,大小適度。在一個環節的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要先后有序、環環相扣。
3. 課堂練習的選擇。為了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我們除了選擇教材上的一些習題外,還可補充一些具有針對性或發展性的練習。這樣在習題的量與質上做一些處理會減輕學生的過重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吳衛東教授認為,可進行多次教學創作的,可以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材料都是有價值的學習材料。
【案例3】在教學《圖形中的規律》這一內容時,我所設計的應用練習,所用的練習材料就是同一個——擺桌子算人數。這一練習的設計分為兩部分,一是擺正方形桌子的問題:1張方桌坐4人,2張方桌坐6人,按照這樣的方法擺下去,10張這樣的桌子可以坐幾人?二是擺長方形桌子的問題:1張長桌坐6人,2張長桌坐10人,按照這樣的方法擺下去,10張這樣的桌子可以坐幾人?
這一練習的學習材料雖然只有一個,但是通過對這個學習材料的反復使用,不但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使學生對圖形中的規律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 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是有效教學的關鍵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毙抡n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是變革了我們的學習方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內容都適合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實際的課堂生成,去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
【案例4】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有一個讓學生指角的內容。在第一次教學時,我是這樣教的:
師:你認為哪一種指角的方法正確呢?表決一下,認為自己對的請說明理由。結果發現各種意見的支持率比較平衡。學生各抒己見,都認為自己的方法是正確的,但都無法說明理由。于是,我就告訴學生第三種方法是正確的,并表揚了選擇第三種指法的學生。接著讓學生和我一起指角,并讓同桌一起找出生活中的角去指一指。但是課后我卻遺憾地發現,還是有很多學生不能正確指角。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我對學生的學習起點認識不足,學生還沒有了解角的定義,就讓他們去指角,不管讓學生怎樣去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這樣的學習方式歸根結底還是無效的?;谶@一認識,我又修改了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第二次嘗試。前面的教學流程相同,但是在學生表決了指角的方法后,我并沒有立即指出哪種指角方法正確,而是先運用講授法,讓學生初步認識了角,教會了學生角的畫法。接著再進行指角的活動,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認為第三種方法是正確的。而且能說出這樣指的理由。(角是由一個頂點出發畫兩條直直的線,所以應該是第三種。只有把頂點和邊都指出來,才是一只完整的角。)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如學習米、千米、克、千克、時、分、秒等知識需要用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學習圓柱和圓錐的體積的推導過程需要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對于《多位數的認識》則需要用講授法;而對于《觀察物體》《平移和旋轉》等知識的教學則需要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學習方式。我們只有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才能讓我們的教學走向有效。
三、 因“才”施教是有效教學的保證
所謂因“才”施教是指教師要在了解自己“才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它要求教師針對自身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盡量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樣才會使我們的教學不斷走向成熟,走向有效。一堂充滿個性的數學課,其最佳教法也只有設計者本人才能最好地把它呈現出來。如果我們一味地進行模仿,反而會使我們的教學走向低效甚至是無效。
【案例5】在教學《平均數的認識》這一課時,我模仿了吳正憲老師的教學設計,利用學生都喜歡籃球這一媒介組織大家來進行10秒鐘拍球比賽,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平均數的必要性。本部分一共分為3個環節。
1. 請一男一女兩位同學分別代表男女兩隊進行比賽。結果男生拍了19個,女生拍了20個。吳老師宣布女生隊贏。這時,男生隊提出異議:一個人不能代表全班的水平。要多派幾名隊員。于是進入第二環節。
2. 每隊各派4人上臺進行比賽,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為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為20、18、15、23。大家分別算出總數,得出男生隊贏。這時,老師適時來到女生一邊,說:“我加入你們隊吧!”于是,比賽進入了第三環節。
3. 老師現場拍球29個,這時,女生隊的拍球總數為105個。老師馬上宣布女生隊贏。這時,又有人提出異議:不公平,因為人數不相等,不能進行比較。那么,怎樣比才公平呢?在學生的認知沖突中,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了平均數。
從整個環節設計分析,學生確實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光這一環節就花去了我們27分鐘,影響了整節課的時間把握,后面的練習也草草收場。而且,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很多學生都把目標盯在了老師拍球這件事上,更有一些學生,已經忘記了這節課的目的,在大談自己喜歡的球星。這樣的教學雖然有趣,但是教學效果卻是否定的。課后,我對自己這節課的片段進行反思,覺得關鍵是太注重“創新”,也缺少足夠的課堂駕馭能力,從而導致了這一環節的低效。于是,在第二個班里,我及時改變了自己的教學設計,選擇了直接呈現書中的教學情境,教學反而變得有效了。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我們在不斷地實踐、思考和總結中去選擇,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扎實,更有效。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
[3]高永芳.返樸歸真:讓課堂回歸真實[G].小學數學教師,2012年5月.
作者簡介:
舒慧敏,浙江省蘭溪市,浙江省蘭溪市振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