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學生在交流與對話中感動,在體驗與反思中成長,不正是德育課程永遠的追求嗎?許多年以后,這些學生可能會忘記老師上課的枝枝節節,但這堂讓其動容的德育課他們將永難忘懷,進而影響他們的生活。系統序列化的德育課程不就是走進學生心靈深處的“感恩課堂”嗎?
關鍵詞:德育;心理學;體驗
央視公益廣告中有這樣一則廣告:一個6、7歲的小男孩在門縫邊看到自己的媽媽在給姥姥洗腳,小男孩端來了滿滿的一盆水給媽媽說:媽媽,洗腳。每次看到這則廣告的時候,我真的很感動,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的學生如果都能像那個小朋友那樣,被身邊的事物所感化,那么,我們的德育工作就做到了實處。
在新形勢下,我們講和諧社會,品質社會,作為教師,我們擔任了很大的社會責任,就是要教育好我們的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成為品質高尚的人。為此,我們提倡體驗:讓德育走進學生心靈深處。
一、 “引”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很多德育教學案例:班主任老師和任課教師耐心地找學生談心,講道理、羅列教學事實等多。學生認真聽著,虛心接受,然而實效甚微;學生品德答卷上瀟瀟灑灑,做人道理非常清楚,自己的言行不一,判若兩人;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種德育活動,比如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許多學生一路談笑風生,洋洋灑灑,他們視其為春游或休閑活動。
透過這些現象,我們不禁反思:我們學校的德育活動該如何才能讓學生走心?
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德育活動不僅應與時俱進的進行青少年素質教育與品性教育,更需有勇氣進行創新,否則很難為我們學生的發展真正發揮作用。德育創新有很多種途徑,更需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設定現實情境,讓學生在生活課堂中切身體驗實踐、感悟,才能把各項德育活動落到實處。
二、 “追”思考
我們面對現實的教育情況,作為德育工作者,我們不時的思考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更為成功。在實踐中,我們嘗試各種方式,預期達到最佳效果。
1. 搜尋生活資源,“設定情境”,為學生量身定制
我們所說的生活資源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兩方面。自然界的資源能滋養人的內心,從而豐富人們的情感,才能有效提升人對自然界的關愛與反思。也就是說我們人與自然密切相關。我們所講的社會資源就是社會生活中各種的人和事。人是社會化的人,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同樣,學生與社會生活有密切的相關,我們的社會資源就在學生的生活中。
2. 精心設計德育活動,讓“生活得資源”變為“設定的情境”
學生的生活程序應呈現逐層遞進型。怎樣讓我們身邊的生活資源變為每個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設定的現實情境,從而能讓每位學生能切身體驗,在活動中有效地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是仔細觀察:通過自選角度,進行自由觀察;
二是師生交流:師生交流互動,通過交流進行比較,選擇不同的角度,融入生活,對做人、對社會進行聯想與思考;
三是再度觀察:進一步觀察,強調選擇角度體驗收獲;
四是拓展思考:不斷觀察,學生有什么啟發與收獲。
3. 直接設定現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切身體驗
生活與現實情境根本沒有界限,兩者應運于學校班級組織的德育活動,學校的每一項德育活動都滲透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同時,各項活動又能將生活資源組織與落實到學校開展的各種德育活動中。利用生活資源,意味著搜尋于生活資源,它們能貼近學生、并且角度非常新穎、并易于操作。比如:圍繞國慶主題,可開展繪畫等比賽活動。讓學生對祖國的愛是植入心中。從而有效地激發愛國熱情,并強化情感。在活動中進行德育,進行各項集體參與活動與相互協作;并以喜聞樂見的形式,直激學生心靈,讓學生能身在其中,并寓教于樂。
三、 “帶”體驗
1. 在體驗中感受德育的真與實
傳統的德育教學將道德等同于一般的學科知識的傳授,教學內容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局限于書本的世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自身的經驗相鏈接,才能使他們從自身經驗的直觀性、本真性中去體驗生活、理解生活,才能將學習的結果轉化為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智慧,找尋到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最佳結合點。
教師放大所有學生的閃光點、讓“榜樣”親切可感,幫助學生從自己身邊去體驗、感受他人身上的優點,以現實的生活作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體驗者的生活閱歷是道德體驗發生的原始資本,從而獲得真實自然的生活體驗。
2. 在體驗中感知德育的情與理
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豐富,情感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感情冷漠的人,是不會也不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
抽象的道德觀念與規范必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才能使他們樂于接受。從而多維度地進行道德感知,促使了良好道德的內化。
3. 體驗中感悟德育的廣與博
德育的新課堂應是豐富和多變,有著學生真實的生活外延作為補充。在這樣開放的課堂里,學生敢于從自己的獨特的生活體驗出發,發表自己的觀點。
課堂情景是極為復雜的,從社會、文化、心理等不同的角度去透視,課堂展現的是社會廣博的場景。在這堂課上,我們真切地感知到了德育新課堂的廣博,它不但是生長知識的地方,而且還有豐富的文化作為核心,有獨特的人生閱歷與生命體驗作為內容,有廣闊的生活作為外延。
四、 “促”反思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生活的外延等于學校教育資源的外延,等于德育的外延。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我們教師需要善于發現、并將種種生活資源設定為現實情境的教學材料。學生在的生活實踐中,在具體可感、切身體驗,全新投入,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豐富情感與心靈才能讓我們的德育更走心!
參考文獻:
[1]班主任[J].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2008,10.
[2]班主任之友[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2007,07,08.
[3]半月談[J].新華通訊社,2008,03.
作者簡介:
徐才祥,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坎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