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高中數學的學科特點出發,闡述學生成績低下的現狀:不主動去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不懂得能充分閱讀教科書的作用,成為學習的被動者,進而要改變學生這種本末倒置的方法,教師應強調學生重視閱讀的培養。學生只有具備了數學閱讀能力,也就具備了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這是提高他們數學學習效率的關鍵,也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教育思想的落實和貫徹。
關鍵詞:高中數學;閱讀;能力;重要性
高中數學的學習離不開做題,更離不開閱讀,尤其是對教科書的理解更離不開閱讀。我們知道,閱讀是獲取一切新知識的最直接的途徑,也是人們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樣,數學閱讀也是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直接途徑。數學學習的起點是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基礎知識是隱含在教材內容中,以公式、定理和推論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基本技能是通過例題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只有通過泛讀、精讀或對例題的研究,才能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認識基本技能的本質,有效提高雙基學習質量。
一、 高中數學閱讀現狀
(一) 不注重教材閱讀
教學過程是指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借助一定的教學條件,指導學生主要通過認識教學內容,從而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包括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理解知識→組織學生進行實踐作業→檢查和鞏固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以為對所學知識有了正確理解,他們沒有對教材內容進行精讀,跳過了所學內容的目標,重點與難點以及與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覺得教材上的敘述淺顯易懂,除了已有的定理公式等,根本沒有不懂或不足的地方,然后上課忙著記筆記、下課忙著做練習,不會做題翻筆記。久而久之形成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形。
(二) 高中數學閱讀誤區
長期以來,在老師的不斷督促下,大部分學生也越來越重視對教材的閱讀,但又不會閱讀數學教材,認為閱讀數學教材只是看看結論、背背概念公式而已,或者把參考書當成教科書不離手,教科書當成是工具書,只有不會解題時、記不清概念公式定理時才翻閱。
有的學生雖然也對數學教材進行了閱讀,但很像閱讀小說或故事書等一般書籍的閱讀,他們不注意細節,進行跳閱或瀏覽無趣味的段落,或只閱讀一次就淺嘗輒止。在研究例題時僅僅停留在看懂就行,缺乏思考。
二、 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教材閱讀
(一) 理解學習的基礎是閱讀
一個閱讀能力不好的學生就是一個潛在的差生。前蘇聯教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言:“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而語言的教學是離不開閱讀的;從閱讀的本質上來看,閱讀數學是要取決于學生思維的展開程度和學生自主求知活動的質量,數學知識必須經過學生的認知加工、思維消化,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才能被學生接受,并納入其認知結構中。因此,學會閱讀和養成自覺閱讀的良好習慣,對于學生學好數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 通過閱讀領悟基礎知識
1. 學生學習時,若能理解基礎知識的層次性、系統性,便能居高臨下,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譬如,在三角函數的學習中,理解每一節之間的遞進關系:高中對三角函數的研究放在了函數中,由于函數定義域的特點,需要將初中三角函數中的角進行擴充,需要將角度制轉化為弧度制,即實數;因為角的擴充需要將三角函數進行重新定義,這樣為以后研究三角函數的單調性、周期性、三角函數值、函數圖像以及三角函數間的關系奠定了基礎。
2. 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可以分為了解、理解、掌握三個層次,它們都是建立在對教材的反復閱讀的基礎上,不斷地精讀,還要有逐字逐句地理解,公示的推導、步驟之間的因果關系和理論依據。例如,在集合教學中,要求學生理解:子集與全集的關系、子集在理解集合之間關系中的作用。再如,對“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bx+c=0的兩個不等的實數根為x1、x2”的認識,可以從五個方面認識:①根與系數的關系;②對應函數的圖像、頂點、對稱軸;③判別式Δ>0;④求根公式;⑤x2+bx+c=(x-x1)(x-x2)。
3. 通過閱讀,在重視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學會隨時建立與豐富原有的知識網絡,使之成為優化的、活性的、具有快速解題的知識通道效應的網絡。
(三) 通過閱讀掌握基本技能
基本技能的掌握乃至熟練運用,貫穿于教材中的例題教學中,數學教材里的例題是經過編者的層層選拔,每個例題都是和章節知識點緊密聯系在一起,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編排的。因此每道例題都有明顯目的性和延展性,如果缺乏對例題的研究:例題的目的性(鞏固知識點和基本概念,學習相應的解題方法)、典型性(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延展性(橫向延展,一題可以多解,縱向延伸,改變例題的條件和結論,一步步縱深遞進,步驟間的邏輯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理論依據是哪一個概念、公式、定理等)。
(四) 通過閱讀領悟思想方法
學好數學,不是單純做習題、背公式,而是通過閱讀首先要理解與掌握高中數學中所包含的基本思想方法,如運算、數形結合、特殊與一般等思想,以及理解與掌握一般的科學方法,如觀察、實驗、類比、歸納等。其次要理解在具體教學時,利用上述思想方法指導自己的學習。比如,在理解圓錐曲線時,在推導并研究了“一個動點分別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為定值”的點的集合所具有的性質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運算的觀念來探究“距離之差、距離之和”,這樣學生就可以對待這一類問題,而不是各個互不聯系的單獨問題。
通過閱讀,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符合現代“終身學習”的思想。自學能力的核心是閱讀能力,閱讀是自學的主要形式,教會學生閱讀的關鍵就是使學生掌握自閱讀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教師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使學生形成數學閱讀能力,并引導他們在數學閱讀過程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
宋春陽,山西省陽泉市,陽泉市郊區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