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生成性資源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逐漸被中小學教師使用。生成性資源分為若干類,本文主要通過爭議性資源、錯誤性資源、過程性資源、生活性資源、差異性資源幾個方面來闡述小學數學教學中提升生成性資源的方法,來幫助小學數學教師更好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成性資源;教學方法
一、 利用“爭議性資源”深化理解數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的看法的現象,從而形成正反兩方,這就是所謂的爭議性資源。學生們對問題有了不同的想法,就可以通過雙方進行辯論來得出正確的結果,幫助小學生們深化理解數學知識。小學數學教師應該積極利用這種爭議性資源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帶著疑惑學習知識,這樣可以使學生變成知識的主人。比如說小學數學教師在教授周長的知識時,有的同學認為角是有周長的,有的同學認為角是沒有周長的,然后分別讓這兩種觀念的同學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說一說得出這種觀點的原因。認為角是有周長的同學們是從角模型的一端點指起,沿著外邊線指到另一端點時,又沿著內邊線回到了起點,因為能夠回到起點,所以同學認為角是有周長的,數學教師就可以根據這一說法,明白學生們犯錯誤的地方,這時小學數學教師不應該直接否定學生們的觀點,而是通過別的方法讓小學生們知道自己的觀點錯誤,可以通過動態演示的方法把角的兩邊無限延長,后會發現角的兩邊不可能會相交,所以得出結論,角是沒有周長的。在此基礎之上,可以把爭議性教學更上一層次,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追問怎么樣改,可以把角變成有周長的呢?小學生們就會積極發言,有的人會說把它變成三角形或者平行四邊形或者多邊形等,這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原來圖形的上面畫一條曲線,問同學們這樣的形狀是不是也是有周長的呢?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們的思考能力和積極性,讓學生們在疑惑中掌握知識。
二、 利用“錯誤性資源”反思理解數學
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小學生也是一樣。小學生在做數學題目時,肯定會有錯題,有了錯題,就應該分析做錯的原因,然后改正它。人無完人,當小學生有了錯誤時,小學數學教師不應該過分批評指責他們,幫助小學生們找出他做錯的原因,然后讓他自己總結,防止下次再出現相同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錯誤性資源。比如說小學生在做算數題型時,經常會把一些分配律搞混淆,學生在做16÷(4+4)這道計算題時,會錯誤的計算,把這題變成16÷4+16÷4=8,這是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發現,小學生把乘法分配律和除法弄混淆了,然后幫助學生及時改正他們的錯誤,以免形成運算習慣。除此之外,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根據這種錯誤的原因,再舉出一些相關的算數題,讓學生們做,考查學生們是否真的弄明白了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們錯誤的原因,學生們不知所然,很難接受。不過這種利用錯誤性資源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們在學習中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然后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不能不懂裝懂,或是把問題撂在一邊不去思考,這樣不助于小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養成思考的習慣。
三、 利用“過程性資源”積累數學經驗
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該重視題目講解的過程,把步驟一步一步說清楚,讓學生們明白得出結論的原因,而不是教師迅速地講出答案,讓學生們似懂非懂。比如說這題,媽媽讓小紅上街去買杯子,媽媽給小紅的錢正好可以買六個杯子,每一個杯子都是六元,那么,用這些錢買九元一個的杯子,可以買多少個呢?當小學生們遇到這種類型的應用題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題目的時候,不能夠直接告訴學生們答案,而是應該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們進行思考,先問學生們,媽媽給小紅多少錢?是怎么計算的呢?然后讓小學生們先把這個答案說出來,解答這個問題之后,再問小學生們買九元一個的杯子可以買多少個?通過這樣一步步引導,讓小學生們自己思考做題的方法,不對教師講解的答案形成依賴。通過這種利用過程性資源的方法,可以幫助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讓他們在做題目時積累數學經驗,以便以后更好地學習數學這門學科。
四、 利用“生活性資源”拓展數學視野
知識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應該忽視生活的作用,枯燥的講解知識。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可以列舉一些和生活中有關的題目,讓小學生們聯系生活去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更好的思考題目。比如說在學習《克和千克》的知識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自己準備一些上課用的道具,一袋一千克的大米和一袋十千克的水果,然后讓同學們自己拿稱去稱重量,這時有些同學會說他們在陪爸爸媽媽上街買菜時,都沒有說稱多少千克而是說稱了多少斤菜,然后小學生們會問斤和千克有差別嗎?這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把這兩者的差別和學生們詳細的進行講解,告訴他們斤和千克是不同的重量。通過這種利用生活性資源的教學方式,可以吸引學生們上課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動手的能力,讓他們懂得把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從而更好地生活。
五、 利用“差異性資源”引導感悟數學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體,他們之間肯定存在差異性,比如成長環境的不同,年齡的不同,性格的不同等,小學數學教師在上課時,可以利用這些差異,引導小學生們學習數學,感悟數學。比如說在學習小數的知識時,遇到計算小數之間的除法時,如:3.75÷2.5=?這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有的學生把這題變為37.5÷25,有的學生把這題變為375÷250,這些都是可以解決這道題目的方法,只是學生們的選擇不同。小學數學教師在利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應該注意到學生們的這種差異性,教授學生們多種形式的解題方法,讓他們自己進行選擇,幫助他們學習數學知識。
六、 總結
小學屬于小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通過爭議性資源、錯誤性資源、過程性資源、生活性資源和差異性資源的方式來提升生成性資源的利用價值,幫助小學生們更好地進行數學的學習,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雪.基于數學問題解決認知模式的數學錯題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3.
[2]侯旭琴.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測試中的“錯題”及其歸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3.
[3]周忠進.初一學生錯題管理、數學焦慮與數學成績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
王梅燕,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