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數學是培養人類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小學數學為更好適應新課改的具體要求,必須推陳出新、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授課理念,構建個性化、人性化的數學課堂,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課堂質量
2017年9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上轉撰文指出,“課堂教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改革”,“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高層的論斷,引導我們教育工作者將改革重點聚焦到課堂上來,寓示著教育改革的返璞歸真,課程改革的最終指向就是深抓課堂質量,提升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為此,課堂改革的深水區正逐步轉變到學生課堂學習方式的改變。
新課改不僅僅是文件、政策的傳達,更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的更新,隨之產生的課改理念已經逐漸滲透到各級教育系統之中,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為中心、學生立場”,堅持以促進學習方式轉變和關注學習成長的教改核心正悄然弱化了教師往日的教學主體地位,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轉變,要求課堂圍繞學生開設,著力于教學行為的調整,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基于學情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引領“伙伴”,師生、生生之間通過討論、交流,完成知識學習,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也將成為今后我國小學數學教育的工作方向。
一、 尊重學科性質,促進學習興趣
新時期下的教育教學必然有著新變化、新形勢,新課改是課程改革,這個“新”字尤為重要,它說明,當前所進行的改革要不同于往日,要徹底根治傳統教育的隱患與弊病。由于我國一直采用應試教育體制,分數猶如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時刻縈繞在學生心頭,課業負擔與日俱增,我們不妨想一下,這樣的數學課是枯燥、乏味的,特別對小學生而言,這又是一個活潑好動的群體,過于呆板、僵化的授課模式怎能提起他們的興趣?如果沒有興趣,相當于學習失去了發動機,一切教育便毫無意義可言。因此,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就要構建一個與之對應的教育模式,也應該“尊重課堂的性質”,尊重學科的思維特點和認知規律,讓學生扮演著教學主體的角色,由教師牽引正確的學習方向,通過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從相對自由民主的教育學習中,學生逐漸對數學產生興趣,發現了數學知識的奧妙、精髓,能夠主動地鉆研學習、深入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設想與疑問,從而達到認知、思考、創新、完善的目的。只有這樣,數學教學成效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二、 創設教學情景,轉變學教關系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數學要構建“生活力”課堂,即恢復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習的內在驅動力,由教師負責引導教學。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已是課堂教學開展的基本出發點,采取“因地制宜”的教學策略,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制定教學方案,確保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以《找規律》為例,教師首先構建“猴子摘香蕉”的學習情境:一個小猴摘1個香蕉,稱為1;一個小猴摘2個香蕉,稱為2。依此類推3個、4個、5個……一直到10。然后教師采用另一種說法:兩只小猴摘1個香蕉是幾?此時學生說是1,兩個香蕉是幾?學生說是2,仍然到10為止。數字慢慢變多,學生的回答可能有誤,此時采取問題引導法:其中是否隱藏著一些規律,能不能算一下?我們假設猴子數量是A,2個香蕉就是2乘A,3個香蕉是3乘A……然后讓學生就老師給出的信息進行探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加強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另一方面讓他們認識到再難的知識也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就不難辦到。
三、 立足體驗運用,指向學會學習
學習數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思維屬于個人,要想真正達到靈活運用的水平,還需要經過不斷的實踐與磨煉,對于小學生而言,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將最大程度激發他們的數學興趣和潛力,從而在數學的海洋中放飛自我,這一點對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進行教學時,確保數學教學滲透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知識、發現價值,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
以學習《正負數》為例,進行一次“橡皮銷售”體驗,學生充當售貨員,教師負責購買。橡皮進價為1元,售價為2元,每個“售貨員”手持3塊橡皮。輪流找幾名學生與教師合力完成此次教學任務。每當教師“買”下貨物時,“售貨員”記錄一次,一塊橡皮是+1,兩塊橡皮是+2,一塊也沒有賣出去的同學記為-3。然后教師仍然以問題開動學生腦筋:“橡皮賣掉多少塊才能賺錢”?有學生思維靈活、算數準,得出3塊橡皮成本為3元,賣出兩塊才能回本余一元,也就是賺一塊。相對說教形式的數學課堂來說,讓學生從生活場景中體驗數學知識,更有利于掌握實際應用能力,真正達到了學以致用、寓教于樂的目的。
四、 加強知識延伸,實現高效課堂
數學課堂是否高效,還要看一看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識、會運用哪些知識,學用相結合,才是數學教學的意義所在。從數學教學的本質來看,無疑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的思維不局限于小小的“鳥籠”之中,因此說,數學教學的多元化、多樣化,是今后小學數學教育的整改方向,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采取知識延伸教學策略,確保課后教學效率與課堂教學成效一致,小學生的好奇心很強,尤其對新穎的學習任務更加青睞,作為教師要擅于利用這一點,逐漸挖掘孩子的智力天賦。學習《長方形》后,教師布置一項課后作業:“班級的窗簾破了,孩子們能不能替老師想個好主意,應該買多大面積的窗簾?”然后給出具體數據,窗簾寬1米,長2米。計算面積長乘以寬,得出結論:2米。有些孩子持有不同意見,認為要考慮到邊框、光照的影響,長度和寬度要略大于原數據。學生是真正用心思考了,說明數學課堂就是高效的。
由于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時間有限,使得部分學生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全理解教師所教授的課程,為此需要進行課下的鞏固復習和訓練,即通過當前新型教學方式翻轉課堂(微課)教學來完成的家長參與教學,進行更加全面完整的評價。所謂的翻轉課堂,主要是通過制作6~9min左右的小視頻進行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是結合某一知識難點或重點進行專講精講,進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獲取所需知識。也正是下面以《統計與概率》相關知識的教學工作為例對知識點進行分析:教師將《統計與概率》微課視頻上傳至網上,或是將其發送至家長QQ群中,學生或家長便可以對其進行下載,之后學生便可以反復觀看微課內容,對統計、可能性的相關概念進行了解,對“統計是將一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計算、分析的過程”相關知識進行掌握。信息化手段運用,可以豐富教學手段,知識學習不再僅僅在課堂,還可以在家中,家長可對教師進行協助,督促學生對不理解知識的相關微課視頻進行反復觀看,直至學生掌握這些知識。
五、 完善教學評價,技術支持學習
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對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已經不是單單的由紙質化的終結性評價構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更多的關注學生過程性學習,仔細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分析,建立學習電子成長檔案袋,輔助數學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在進行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需要重視評價主體的多樣性。在《全日制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有提出:對于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進行了強調,即“兒童在進入學校后,對數學的感受是其今后學習數學的關鍵節點,科學有效的數字化評價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興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基于上述內容可知:教師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不應該只將關注焦點放在學生個體的知識學習上,應該從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等的核心素養下,采取學生互評、家長參評下的立體評價,進而在多樣化的評價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教師而言,課堂的及時評價尤為重要,特別在上課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隨意評價現象的發生,其主要表現在學生回答問題和自主學習上,因此教師面對學生的回答不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判斷并作出有效的評價,可以采取課后延時評價。這便要求教師在實際的備課過程中能夠認真分析教材,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從過重關注知識掌握轉變到對學習過程的理解,隨時隨地記錄學習過程,通過“學為中心”的學習要求,豐富教學評價體系,運用智能化設備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數據采集,通過視頻、圖片等非言語評價以及激勵性評價追蹤學習效果,為學生的持續性學習作好科學的評價。大數據的技術支持可以更好地關注學習過程性的評價,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對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六、 結束語
基于小學數學的重要性,結合新課改的教育要求,從培養學生的思維、認知、想象、推理能力等方面構建新式教育環境,真正實現效率化、價值化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林玉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3):59-61.
[2]紀振輝.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5(9):224-225.
[3]張巧玲.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3):200-200.
作者簡介:
李洪洋,浙江省紹興市,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閏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