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春
摘要:素質教育大背景下,小學生的體育教學應結合學校、學生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且順應課程特點創新教學手段,讓每個孩子在體育游戲中獲得快樂,學到知識,從而不排斥體育課,自然而然地學習體育課程。本文從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創新;自主學習
體育活動課最早源于游戲,并以游戲形式存在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得以發展,而游戲的生成和發展則在于它能給人以快樂。可是,在現階段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常常會聽到學生有這樣的請求:“老師,這節課讓我們自由活動好嗎?”本應是給人輕松、讓人愉悅、令人向往的活動,為何反倒遭到學生的拒絕呢?
經過多年教學實踐,我認為學生對常規體育課教學形式厭倦的成因主要由三:一是傳統的體育教學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著教師轉,教師跟著教材轉,從根本上忽視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忽視了他們的學習需求和情感體驗,學生因學無樂趣而厭學;二是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組織形式死板,教學目標單一,忽視了學生個體差異和能力培養,限制了學生活動時間和空間,阻礙了學生間的交流和合作,使學生對體育活動失去興趣;三是傳統教學師生關系中教師的絕對權威性,嚴重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在教學要求上又過分強調外在的整齊統一,注重學生身體運動素質的發展而忽視學生身體健康素質的發展,因而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是被動的,是老師“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
由此可見:傳統體育教學已嚴重制約了學生發展。那么,面對新的教育發展的要求,基于“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作為新時期的小學體育教師應該如何發揚傳統教學的優勢,盡快地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以下幾點拙見。
一、體育教師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利用體育教學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從增進學生身心健康這一目標出發,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學會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培養堅持課外鍛煉的習慣,增進身體素質、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全面發展。
小學體育課要讓學生養成一種習慣,就是把鍛煉作為一種長期的生活方式來堅持。做到運動、學習兩不誤。既培養了健康生活的習性,同時也發展了自己的興趣愛好,讓體育運動融入自己的學習成長中。也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身體特點、特長選擇適合自身的體育運動項目,為未來選擇專業、發展特長教育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小學生年齡小,特別需要關心和幫助,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為學生創造和諧、寬松的環境,學生才會信任老師,把老師當成朋友,向老師敞開心扉。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這就要求教師應要真誠對待學生,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多關懷,相信他們的潛力,切實幫助他們,切實成為學生的促進者和服務者。
小學生最初接觸體育課程和項目,是帶著好奇、新鮮的心情和態度去嘗試的,當碰到難度時,容易打退堂鼓,產生半途放棄的想法,作為體育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哪怕學生某個動作沒做好,或者某個動作沒到位,需要老師的耐心指點,給學生最大的信心,讓他們信任老師,不害怕老師,而是與老師平等請教相關的體育問題。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我們帶著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只不過是“授人以魚”,帶著學生去獲取知識、技能,才是“授人以漁”。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將主動權還給學生,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引導學生去探究某一個動作的要領、應該注意的問題、技巧的掌握等等。在這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
體育課程中的項目比較多,每項運動對學生完成的要求不一樣。如跑步、跳高講求學的獨立自主性,而乒乓球、籃球、羽毛球等,需要學生之間的良好合作和配合,達到和諧統一,才能相互之間一起提升。無論哪種學習形式,都離不開學生的探究能力,就是對某項運動,學生要多加思考,帶著問題去學習、去琢磨,在學習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在學生、老師的幫助下,獨立自主解決問題。
四、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現的平臺。
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學會掌握了很多新知識,有許多新發現,甚至會有新創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一定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展現,讓學生的發現和創造得到認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同時也進一步加強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培養。
學生學好了某項運動技能,老師除了鼓勵外,還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如學習乒乓球運動,就要在班級上進行分組比賽,看哪個組打得又快又好。尤其對那些有乒乓球特長的學生,可組織、推薦他們到校外或各類比賽場合參加,給他們自我展現的機會。一是鍛煉他們的勇氣、膽魄,二是通過各類平臺,提升學生的學習和比賽水平。
五、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構建新的教學結構。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已不利于新課改的全貌實施,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年齡、學生身體素質基礎等因素建立和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改變以往教學中讓學生在反復、單調的練習中掌握技能的辦法,使學生在自己喜聞樂見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學會知識、掌握技能,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得開心、玩得有趣,個體都能滿懷激情地大膽表現,身心愉悅地完成學習目標。
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中,體育課程是作為“副科”存在的,有時學習時間緊張時,經常讓位于語文、數學等課程。體育雖然也進行考試,但形式重于實質。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教師要本著為將來培養綜合素質人才教學的理念,構建新的教學結構。首先在學生當中滲透體育素質教育觀念,然后培養學生的興趣,這么多運動項目,總有一樣適合某一個學生,只有先讓學生不排斥、不拒絕,從體育課堂中體驗到樂趣,就會慢慢喜歡上體育課。同時,老師要多多講述體育鍛煉對身體、心理乃至走上社會后,對自身抗壓能力、耐力等方面的幫助,從學校內外到家庭都營造體育學習的良好氛圍,讓體育真正成為一門與其它學科同等重要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