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麗
摘要:對教學有效性的探討已經不再是新鮮的話題,但是該教學問題的經久不衰體現出了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性。長期以來教學有效性成為國內外教育界的研究重點,小學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其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具有現實性意義。小學階段是數學學科的基礎階段,通過對基本運算發展和數學模型的學習能夠為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并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探究能力。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對教學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簡單闡述,并積極尋找到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希望通過分析研究幫助更好的指導教學實踐,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科學化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一、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概述
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提出于20世紀初期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發展至今在國內外已經形成了眾多的理論研究成果。教學有效性的迅猛發展和廣泛關注離不開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新課程改革對數學教學方面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將數學教學活動作為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需要建立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水平之上,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新課程標準的制定與推行賦予了教學有效性更加豐富的意義和時代內涵,更加注重教學的科學化和人才培養的全面,并提高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是基礎性教育,也是重點學科之一,然而教學過程中重“教”輕“學”的現象較為嚴重,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那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勢在必行。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進行教學實踐,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促進我國教學改革更好的實行。
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優化教材使用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對小學數學教材的使用規范,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情況進行對教材的再加工,設計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模式,從而進行創造性的教學過程。教材的使用不能夠過于死板,要理論聯系實際,并結合教學經驗與學生的生活體驗進行教學,將教材內容進行升華。教材使用的優化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深入解讀和正確把握,因此教師應當對新課程標準中的內容進行學習和了解,找到與過去教材的不同之處,從而改變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教師要在立足于課本的基礎之上進行相關知識的擴展,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從而做到活學活用,進而培養發散思維。教師對教材的拓展和補充要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避免學生的思維定勢。
(二)創設情境因材施教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教學的靈活性和情境的創設。由于數學學科的邏輯性和思維性比較強,對于小學生來說較為深奧和復雜,因此為了避免學習中的疲憊和枯燥,教師應當將課堂設計的更為靈活有趣。在課前通過情境的創設將學生引入到知識內容的學習當中,既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夠逐漸深入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的進入課堂教學。教師還要針對班級中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智力水平等因素進行不同難度知識的教授,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夠偏向于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而放棄入門較慢的學生,這樣對學生的長期發展會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還要兼顧學生的學習心理,避免過度責罰學生,多采用鼓勵的手段使學生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
想要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除了加強教學的改革,還應當逐漸提高學生個人的學習能力,培養科學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個人的毅力和教師的督促,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面對學生的問題及時解決與糾正。在教學過程中避免學生的死記硬背,而是注重思維方法的培養,使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可以在班級內分成若干小組,小組內部布置一定的問題,在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與探討下最終找到問題的答案,并形成自己的解題方法。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要起到引導作用而非主導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中展現主人翁地位,這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和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養成都是非常有效的策略。
三、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研究意義
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是一個長期性的研究課題,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內涵和指導意義,因此對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具有時代意義和教育意義的雙重研究價值。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并且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求知欲望濃厚,可塑性很高,因此加強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探究能夠使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培養較高的學習能力。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對小學數學的有效性研究是推進我國新課程標準的發展,順應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我國教育進步的內在動力,尋找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祖國未來的建設掌握在新一代的手中,因此加強對基礎教育勢在必行。
四、結語
教育一直是社會各界廣為熱議的焦點問題,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發展迅速的今天,對基礎教育有效性的探究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小學數學有效性的實現離不開對教材的深度挖掘和優化利用,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思考,最后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由于小學生的先天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的不同,對數學學科的入門和掌握情況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切勿以偏概全,一定要通過交流與鼓勵等手段提高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整體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提高上來。在新課程標準推行的今天,更加需要避免傳統教育中的弊端,如何將數學教學活動組織的更為生動和靈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只有在輕松靈活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才能夠真正提高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