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康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了轉變,運用自主和合作的學習方式提高了課堂整體教學質量。文章首先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的優勢,其次闡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具體應用,希望可為廣大語文教師教學帶來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 思維導圖 教學質量 閱讀能力
一、思維導圖概述
一名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提出了思維導圖概念,被稱為腦圖。其以全腦為主,結合大腦運作規律來思考,可充分開發左腦與右腦的多方面潛能,進而讓人類整個大腦在動作、順序和邏輯等方面充分開發潛能。從這一點可看出,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對于心智處于完善階段的小學生進行培養,其教學效果必然會強化,進而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優勢
1.有助于小學生構建清晰的思維脈絡,培養閱讀興趣。
小學生知識經驗處于表層,其思維特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抽象性的閱讀材料及課文內容難以理解。思維導圖具備知識可視化特征,其借助多種方式的連接,用結構圖方式將復雜的、多變的知識體系清晰地表現出來。借助思維導圖,可明確了解課文結構層次,幫助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文章的重點、結構等,有助于理性認識概念和知識,進而發展抽象思維[1]。另外,小學生正處于知識結構不完善的關鍵時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并不多,這就要求小學生更積極和認真學習,但小學語文知識中有很多內容是抽象的,這些抽象的知識加大了小學生學習的難度,通過實踐發現,思維導圖的引入有利于小學生整理思維,便于小學生深入了解文章大意。
2.對中心詞和關鍵詞語深入掌握,有助于小學生理解和記憶。
思維導圖以中心詞和關鍵詞為主,對連接逐步擴散。對于一篇課文來講,這些關鍵詞和中心詞都是重點內容,但因為關鍵詞與中心詞概況性較強,太過抽象,學生難以準確理解。結合多媒體思維導圖使用超鏈接形式優化學習資源,突出思維導圖中的中心詞和關鍵詞,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細化,并加強知識記憶。
3.有助于集中小學生聽課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思維導圖運用多種表現形式,有著豐富的色彩。結合多媒體技術中思維導圖的利用穿插了很多圖片、視頻、音頻等內容,大大豐富了教學過程。小學生自制力不強,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上課,以形式活潑、層次分明的課程結構圖將課文內容呈現到學生眼前,可很大程度上集中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有利于拓展教師教學思維,提高教學能力。
在正式授課前,教師應先設計思維導圖,將需要傳授的知識點納入其中,并聯系好鏈接的形式及各項學習資源。教師在對某個知識點的講述中,就能通過這一鏈接打開相應頁面講解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教師在備課中融入一些新的知識點,并結合自身理解做好編排。每一次修改都是教師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認知能力,也是教師在展現自我創新性能力。在觀看教師制作的思維導圖后,聆聽教師講解的內容,在自身頭腦中對知識內容有著大致的了解[2]。學生通過這一印象融入對這一課程的理解,再進行整理形成學習思路,繪制出與自身學習特性相關的思維導圖。學生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不但是鞏固和復習已學過知識點的過程,而且是發揮聰明才智的過程。思維導圖繪制無論是對教師來講,還是對于學生而言,都存在著巨大的挑戰。
5.思維導圖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激發閱讀欲望。
(1)閱讀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文章,在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與人類思維結構完全相符,思維就會向四周擴散。在擴散中,內隱知識通過轉換形式將其轉換成為外顯知識,更容易傳遞分享和交流觀點,創造更多的社會經濟價值。
(2)思維導圖可清晰表達出文獻主題內容。以前人們進行信息閱讀時,經常是閱讀一大部分后才發現內容并不是自身所需的,浪費了很多時間。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在閱讀前幫助讀者決定閱讀方式,選擇相應的精讀、瀏覽等方式,還能結合重點針對性閱讀,這樣大大節省了讀者閱讀時間,也提高了讀者閱讀的時效性。從某一方面而言,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揭示文獻法,是聯系讀者與文獻間的中介,在思維導圖引導下,讀者不但能清晰、快速地找到自身所需部分,而且能拓展自身思維方式,進而表達出隱性知識部分。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的具體運用
1.運用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章。
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對課文內容深入理解。在教學一些篇幅較長、段落結構相似的課文時,可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繪制的形式明確文章中心,并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如在教學《春的頌歌》這節課的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通過釋題,確定這篇文章的中心詞——春天的美好;其次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并構造出閱讀思維導圖。如以原野上、枝頭上和小溪里的各種景物展示春的美好與生機。繪制這一閱讀思維導圖后,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有了準確的把握,充分發揮了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在應用思維導圖下,學生的閱讀效率與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化繁為簡,咀嚼細節。
語文高年級課文有著眾多內容,其中一些課文之間內容聯系十分緊密,思維導圖既能引導學生了解知識點的關系,又能梳理邏輯關系,體現構建主義思想理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可針對性取舍,結合思維導圖抓住重要內容,化繁為簡,就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
如《我的老師》,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塑造了一位溫柔慈愛的女教師形象。這篇文章共有1200多字,整體上看起來有些拖沓,為創設一個學習梯度,做到各環節相扣,讓學生深入了解。(1)語文教師可引導學生畫一個簡單的女教師簡圖,先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思考:課文中共寫了幾件事情?這些事情體現了蔡老師怎樣的精神品質?(2)教師與學生通過交流后概括和品評這些事情,在品評中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3)對細節進行咀嚼,學生對導圖繼續完善,品味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細致體味其中的情感,提高語言文字敏銳能力,同時學生在深入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了共鳴。(4)對表達技巧進行學習和領悟。課文中夾敘夾議的表現手法,也是值得學生學習和細細品味的。教師可在字幕上呈現有關文字,用兩種顏色比對,學生觀看后就能了解:議是學生情感變化;敘是蔡老師的一些看似平常的語言、動作等。作者在夾敘夾議描寫過程中,不但豐富了文中的人物形象,而且表達了情感。如何才能讓學生順著思維導圖線條找到內涵與文字之間的關系呢?教師可做好如下啟發:文章寫了老師的幾件事?這幾件事分別體現了蔡老師的什么特點?作者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小學生們紛紛表達看法。
學生1:第一件事寫作者犯錯受罰,蔡老師并沒有真的打他。這時的作者是有些喜歡蔡老師的,因為老師溫和善良。
學生2:第二件事可看出蔡老師有崇高的師德,關心愛護學生。
學生3:最后,作者對老師的情感達到了最高潮,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老師。
……
這樣,在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中,跟著作者行文思路完成了與文本的交流,這種在同一層面中融入了思維、繪制和表達方式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張揚了學生的學習個性,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
3.在寫作教學中思維導圖的具體應用。
一些學生對作文興趣不濃厚,作文像流水賬一樣,沒有實際內容。在作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表達自身情感與感受。在寫作前,教師可將作文主題用圖形放置在紙中間,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豐富的想象,處理好與主題相關的材料,通過合理取材,形成作文思維導圖。同時,在繪制作文思維導圖中,也能在小組內進行,這樣更能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最后,讓學生結合思維導圖寫作,便可打破學生無內容可寫的尷尬局面。在此基礎上,思維導圖在寫作教學中高效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寫作教學中,不斷提高寫作能力與素養,為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打好基礎。
四、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學語文教師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要運用思維導圖外,還需要再進行深入完善與思考,切實落實好思維導圖,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麗.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7.
[2]王姣宇,胡加福,喻文龍,王倩.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語文學刊,2015(09):98-1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