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學科一直以來被人們看作是高度理性的學科,甚至會讓人感覺不通人情,因為數學研究過程中不允許有任何差錯,不論是邏輯上的還是計算上的,一旦行差踏錯可能會成為錯誤結論的根源,這樣的學科,一般人看來是與文化這一概念毫無聯系的,但實際上數學學科在其學術發展歷程中形成了豐富的數學文化,一直以來引導著眾多數學研究者不斷前進,努力探索未知領域并不斷創新。而數學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財富,應當被挖掘并運用于教學之中,教師應讓學生在學習數理知識之余接觸到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激勵學生為了熱愛和信仰去學習數學而非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本文主要通過介紹數學文化中適用于課堂教學的部分,探求數學文化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文化應用;課堂應用教學
數學文化顧名思義是數學這一學科的歷代研究人員經過長期的實踐研究而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而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學科之一,對于小學生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數學的文化教育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氛圍和學習內涵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對于小學數學教育來說文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必須積極轉變觀念,改變傳統的數學課程主要是教學生算數和幾何的錯誤認知,積極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以實現對學生負責、對學生未來自身文化發展負責的初衷,真正完成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責。其次,數學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對其的普及是教育應該完成的任務,因此教師應付起責任擔起傳承文化的重任,為中華文化的前進式發展奠定基礎。
一、 引入生活中數學的應用,引導學生發現數字中蘊含的美學
雖然數學教學和學習中教師和學生一直與數字打交道,數字在一般人看來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且不像顏色有冷暖色之分,不像語言文字有中性詞、褒義詞、貶義詞之分,總之其不帶任何的感情色彩,但其實是數字中有一定的美學蘊含在其中的。生活中就有許多美的設計是來源于數字,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數學之美的應用,首先是對稱之美。中國自古以來一直講究對稱之美,例如小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大到清朝皇帝的居所紫禁城,都是嚴格按照中軸線左右對稱來建造的,而大自然同樣也遵循對稱之美的法則,例如人體結構中眼睛、耳朵、四肢都是對稱生長的,對稱的物體在日常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教師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引入一些中國對稱建筑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發現對稱之美,感受數學中獨特的精準之美。其次是黃金分割比例之美,黃金分割比例是由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的一個可以作為美的標準的比例即0.618,經研究發現這個比例在人的審美中是最為恰當的對于美的詮釋,教師在為學生講述比例這一節課時可以向學生講解這個理論。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應用黃金分割比例的圖片,如古希臘的雕塑美神維納斯,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著名畫作《蒙娜麗莎》等等,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文化的獨特之處,用數字來詮釋美。
二、 在教學過程中插入趣味數學史,增加課堂趣味性
在數學研究歷史長河中涌現了一代又一代偉大的數學家,他們在數學研究中不乏有一些趣味事件推助其發現數學定理。例如數學家高斯小時候就很擅長獨辟蹊徑來解決數學問題,如最有名的百以內數字累加求和的算法,高斯利用了和的一個規律1+100=101,2+99=101…,求得由一加到一百為50×101=5050,這一故事可以教導學生在進行數學運算時可以適當的進行方法上的錘煉,爭取用最簡便的方法來完成解題而不要局限于教師給出的思路,這樣有助于讓學生在了解數學史的同時收獲前人的經驗教訓。其次教師在教學圓周率π之時,可以為學生講述中國古代偉大數學家祖沖之,在沒有任何儀器以及高效算法的協助下,純粹依靠人工將圓周率計算到了小數點之后的第七位,比歐洲數學家早了1000多年。通過這個故事教師可以向學生強調數學的學習成果并不是依靠聰明的頭腦換來的而是通過學習者的個人毅力和耐力來完成的,教師可以借先賢的事跡感染學生,協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數學學習態度,以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又比如中國偉大數學家華羅庚癡迷數學研究,多次因為走路仍思考數學問題而撞到柱子,還有蘇步青在國之危難之時奮起讀書研究數學以期發展中國科學最終獲得顯著學術成果等等事例,教師都可以為學生一一舉證。
三、 引入過程教學的教學理念,鼓勵學生對數學研究成果追根溯源
要讓學生深入了解數學文化,教師必須在講課之時不能淺授輒止,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探究數學問題的根源,利用過程教學法針對數學理論進行一步步的嚴謹推導,讓學生不僅記住定理、理解定理還能夠進一步的證明定理,這樣的數學教學才是真正完整的滲透了數學嚴謹邏輯文化的教學。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為180°”這一定理時,教師不能僅讓學生當做可以直接用的條件來單純記憶,還應講授其論證過程,即作延長線并作一條平行線做輔助線最終通過內錯角定理和同位角定理完成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證明,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邏輯推理,讓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而非只是死記硬背知識點。只有如此,教師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以及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熱情,當今的數學研究領域正需要的就是遇到問題進行不懈探究的科研人員,小學時期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過程中有更長足的發展。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教授學生一定的數學知識,不僅僅是教學1+1=2,還要教學一加一為何不等于三,這是對學生邏輯思維的正確引導,讓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接觸到數學中神奇的一面。其次,小學數學教學還要包括精神品質的教學,通過先賢的感人事跡來引導學生奮發圖強,讓學生為學習數學知識賦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以幫助學生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支持學生在人生之路上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攸秀蓮.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東方教育,2015(9).
[2]陳敏.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5(2).
[3]劉鳳霞.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J].未來英才,2016(2).
作者簡介:
張文靜,浙江省溫州市,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永中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