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期亮
摘 要:在高職院校教育中,教師對文化知識的教授偏多,而人文素養培養方面存在缺漏。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文章從歷史課程人文素養的培養出發,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職;歷史課教學;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高職院校在職業技能培養上力度較強,但對人文素養方面不夠重視,這是目前相關教育領域的發展現狀。職業院校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以滿足市場化需求。課程內容的設置不能只偏向實用領域,要全面兼顧。
人文素養教育與知識文化教育主要區別在于,后者可為教學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影響教育者的教育積極性,學生對之也毫無興趣。學校方面對人文素養的課程設置嚴重不足,形成了教育空白。學生走向社會,進入職場生涯后,因人文素養的缺失,即便專業技術很強,但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乃至責任意識差仍會影響工作效率和個人前途,是教育缺位帶來的損失。
1.培養學生鑒古通今的智慧和素質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歷史悠久,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通過分析相關歷史事件,明確事情得失,將歷史研究成果作為生活的指導,進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從而為生活指明方向,實現不斷進步。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歷史、分析歷史、學習歷史、運用歷史的能力,引導學生的學習。
2.塑造學生“三觀”
學生在成長中“三觀”塑造很重要。歷史學科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科學性教育,還要進行思想性教育,提高學生的修養,為其走向正確道路保駕護航。歷史是一門知識學問和實際指導意義都較強的學科,具有教育功能,在歷史的借鑒過程中容易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會人們相關道理和責任。歷史記載過去發生的事情,并對現在和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是人文知識積累的認知法則和時空事件的載體。人們可在歷史知識背景下獲得進步經驗,促進文明進程,為認識社會規律和時代變化提供有效經驗,強化歷史學習的意義,為“三觀”的正確建立奠定基礎,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學習的興趣,為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水平的培養創造條件。
3.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愛國精神
歷史教科書中有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包括愛國英雄,這是教育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素材,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極其有利,可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學生對歷史文化知識的學習也更具現實意義。深厚的愛國情感在歷史文明的渲染下逐步形成,因此,歷史教科書的教化作用不可或缺。在歷史知識建構當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易于養成。
1.改變教學方針,提升教師人文內涵
教師的教育理念是其行為方式的指南,奠定了教師從事本職工作的基本思維基石,對受教育者有直接指導作用。教師是學生的榜樣,需做到為人師表,不斷提升自身人文素養,進而為學生創造積極的人文素養環境,加強師生交流,實現學生的人文關懷教育。教師應保持引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嚴格要求自身素養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行為習慣中教育學生,對學生歷史文化知識學習和行為品質改善提供幫助,形成完整的教育體系,完善教育行為。
2.牢固把握歷史事件的人文資源
歷史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教師需認真鉆研和探討,發現歷史資源真正內涵,并將歷史人文性傳授給學生,提高其認知水平。歷史教科書中有人文素材的部分,其中也有很多具有民族精神的文人。教師可結合相關歷史事件教導學生,為他們情感意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提供巨大支撐。
3.改變學校歷史教學現狀,加大人文素養培養力度
學校對歷史學科的重視程度,決定了歷史課程實施情況。學校應為歷史學科留足教學時間,并多注重人文素養的培養。為歷史教學提供足夠時空條件,實行課堂結構改革,教師多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真切感知歷史魅力,改變思維,提高思想水平。歷史課堂改革需注重改變課堂氣氛,調動教師的教學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
[1]祁玉紅.高職歷史課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探究[J].科教導刊(下旬刊),2016(6):81-82.
[2]孫 力.在大學思政課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