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剛
摘 要: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化,對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從當前教學情況看,取得的成績并不理想,表現為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缺失、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等,極大制約了高職全面發展人才目標的實現,迫切需做好教學改革工作。文章將從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目標、課程結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創新等角度分析教學改革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體育課程教學目標設定是否合理是影響體育課程開展的關鍵。教學改革中,應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目標,明確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設定,主要包括:①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需將兩項或更多健身運動技能充分掌握,且可通過體育鍛煉使自身運動能力提高,同時對于一般運動創傷能夠進行有效處理;②運動參與,該目標主要體現在對于各類體育活動,學生均能積極參加,有終身體育意識形成,且在體育文化欣賞能力上提高;③身體健康,體育鍛煉是強化個人身體素質的有效方法,體育課程教學應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情況,選擇適當的體能訓練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強化身體素質;④心理健康,體育教學中應利用體育活動引導學生克服其心理障礙,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從體育運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與樂趣。此外,體育課程目標設定中,社會適應目標極為重要,強調學生具備體育道德的同時,在合作精神上加強,對于競爭與合作關系的處理能夠做到游刃有余[1]。
在高職體育課程教學中,課程結構是否合理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具體改革課程結構中,首先應明確高職體育課程結構體系。該體系主要分為三部分,包括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與測評活動,其中測評活動可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參照。其次,課程層級設置。這種層級設置表現為結合學生個體差異,開設相應的項目課程,如初級班、提高班等。再次,自主課程。院校可開設自主課程,學生可根據自身時間與興趣自主選擇課程,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度。最后,課程內容。應要求教學中每節課均有10%的理論教學部分,每學期理論教學約占4課時。除此之外,在完善體育課程結構中,應考慮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包括病、殘、弱以及其他身體異常情況的學生,使其有可供選擇的保健體育課程,以滿足學生體育學習的需求。
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單一性、枯燥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對此情況,教學改革中需做好教學內容建設工作,教學內容的設定要求滿足健身性、趣味性與實用性特點,且可將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知識傳授融于一體,理論聯系實際。具體設置教學內容中,在講授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將課內教學內容向課外延伸,如群體競賽、俱樂部活動、代表隊訓練,均能起到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且達到課內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的目的。此外,教學內容建設中,也需考慮如何與學生專業、學生未來就業結合,確保通過體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個人職業能力上得到強化。
教學方法創新是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所在。實際創新中,可采取的方法包括:第一,啟發式教學模式。教學中需結合學生當前知識掌握情況,采用設定問題情境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以排球墊球擊球為例,學生通過具體動作判斷其影響因素,即擊球方向是影響球運行的主要因素。第二,課內外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活動中,常用的方法以教學比賽法為主,既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又可了解學生的技術動作情況,而向課外延伸,考慮通過代表隊訓練或俱樂部活動等方法,鞏固學生體育知識的同時,其他如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實踐能力亦可得到鍛煉。第三,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教師應改變以往教學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從傳授者、命令者轉變為生產者、服務者,還課堂主體地位給學生,與學生建立理解、友善、信任、尊重的關系,有助于教學效果的強化[2]。
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是提升體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實際進行教學改革中,可從教學目標、課程結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方面著手,行之有效的優化策略,使課程更具合理性、科學性,滿足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1]陳鑫宇.高職體育課程改革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9):201-202.
[2]韓 英.提高職業素養的體育教學改革初探[J].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