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云霞
【摘要】資助育人工作為高校育人工作體系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其與貧困生身心健康成長以及順利畢業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同時也影響學校人才培養水平和長遠發展效果。但是現階段高職院校資助育人現狀并不樂觀,資助工作人員在后續工作中應從思想上認識到資助育人工作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完善資助育人工作體制,強化貧困生身心成長進程。
【關鍵詞】高職院校 資助育人 思政教育 重要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081-02
在擴招體制廣泛推行的時代中,高職院校占據了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貧困學生數量也處于逐年增長的態勢中。建設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是對黨的政策方針的響應。把思政教育整合進行學?!蔼?、助、貸、勤、減、免、補”的資助工作進程中,能夠大幅度提升資助育人效果。為社會各個行業輸送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同時也對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的運行產生正面影響。
1.高職院校資助育人現狀
1.1過度的重視物質資助而輕視精神資助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如下的內容,即應不斷強化與調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終秉持將思想問題與處理現實問題相整合的原則。當下,多數高職院校已經認識到協助貧困大學生處理現實困難的意義,構建并推行了以“獎、助、貸、勤、免”為主導的資助體制,但是沒有重視對大學生思想問題的解決工作[1]。這主要是因為國家和地方的各級文件對大學生的物質資助提出確切的標準,但是對于精神資助沒有做出可執行標準的緣故。還體現在精神資助工作程序簡潔化方面上,部分資助工作者主觀的認為物質問題一旦有效處理,精神層面上的問題也就自行解決了。
1.2時段性資助受重視持續性資助罕見
當下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資助多數是參照本校學期工作的布置情況進行,在相關文件下達以后,將資助資金打到學生名下以后,資助工作一般就終止了。并且資助評選工作多數開展在每一學期的初始階段,沒有對大學生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進行連貫性關注,也沒有對學生思想形態進行有效性教育,不利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1.3重視資助工作而沒有積極獲取來自被資助學生的反饋信息
當下我國院校資助體制是以政府機關財政撥款為主,并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落實,但是資助政策實施的過程中,資助者與受助者之間缺乏有效互動與交流,受助者被動性的接受物質資助,而無法將自體現實需要反饋給資助者;資助者也很難獲得來自受助者的信息資料,其中受資助者也需要獲得具有教育層面上的“資助”,以不斷提升思想政治高度,但是因為現階段反饋信息難以有效獲取,所以難以確保資助評估工作運行的精確性與有效性。
2.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協助學生樹立刻苦學習的信念
目前,高職院校推行的資助體系中的“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單項獎學金”以及一些由企業單位、個人創設的獎學金項目,都有嚴格的評選規定,具體是對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整體素養提出較高的標準。其中,國家獎學金與國家勵志獎學金可以被視為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至高榮譽,獎金數額也很大,但受資助的學生數額相對較低,一般情況下只有不同專業學生成績與整體素質評分出類拔萃的學生才有資格提交關于該項獎學金的申請書[2]。學校獎學金盡管金額與以上兩項相比較較少,但是獲得者人數卻不多,一般是各專業優秀學生才能獲取到的,此外獲得過校獎學金的學生也有資格參與各年度優秀畢業生的評選。社會獎學金項目的創設可以是學生在物質生活上獲得一定扶持,同時也可能獲得去相應企業單位優先實習與工作的機會。
由此可見,國家、學校、社會等獎學金項目的創設與評比,能夠顯著改善受助學生的物質生活條件,同時也協助他們樹立努力學習、不斷進取的信念。想要獲得獎學金評比資格以及相應金額,學生就應深度解讀獎學金評比標準,并以其為基準對自己的學習態度、自身素質等方面進行嚴格約束,刻苦學習,奮發圖強,這對學生的成長歷程起到有效引導作用。借助舉辦優秀學生學習經驗交流會、評選學習標兵等活動,樹立獲獎學生中的貧困生為楷模,將其優秀事跡以及在學業上獲得的成果傳播出去,對其他學生的行為方式起到激勵與引導作用。
2.2對貧困生的人格進行有效教育
貧困生可以被視為學校的一類特殊群體,他們可能長期生活在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家庭環境中,經常顧慮學費與生活費等問題,長期下去可能養成自卑的心理,不善于挖掘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對自體發展情況缺乏正確的認識[3]。在這樣的成長情景下,部分貧困生無法專注于功課的學習,專業知識學習與吸收效果很難得到切實保障。
故此,高職院校在對貧困生資助過程中進行思政教育,目的之一是協助貧困生構建健康的人格。在對貧困生人格教育的過程中,應遵循個體思想行為形成與發展的規律,以學生的現實表現為基點,解析支配其行為的思想動機。對貧困生的人身理想、道德理想、職業理想與社會理想進行教育,使他們在社會、人生、事業等數個方面樹立正確的理想與努力目標,在學業上付出行動,爭取在相關專業與有關領域上取得一定建樹。此外,對貧困生的人格進行教育,也能夠強化高職生對黨的基本路線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的認知程度,積極學習與黨相關的政策知識,不斷健全思想品格。
2.3有助于構建社會實踐教育模式,不斷提升院校辦學質量
高職院校辦學的宗旨在于為社會各個行業輸送高素質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故此在校期間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是極為必要的,這是推進學生職業能力提升以及職業素質發展進程的有效方式之一。國內多數高職院校積極與合作企業簽署了頂崗實習協議之外,還應該在學校各個部門創設一定數目的勤工助學崗位,常見的有辦公室助理、輔導員助理、實驗室管理員、圖書館管理員、公寓管理員、教室清潔員等,借此方式為學生步入社會之前構建一個良好的實踐教育平臺,同時從學校事業財務中提拿出一定數量的資金設置為勤工助學經費。貧困學生可以參照本專業課時情況申請從事某一崗位,有效配置業余實踐參加到與專業相整合的科技文化服務或勞務服務等。貧困生積極參與勤工助學實踐鍛煉,思想上會受到一定教育與啟迪,一方面能夠更加順利的完成學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協助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思想觀念。實踐平臺的構建與應用,使高職生在實踐中不斷將優秀的歷史文化與良好的行為方式傳遞下去,同時也協助他們積累生活閱歷的同時,推動了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進程。此外在從事與本專業相關工作內容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完善理論知識與技能水平,不斷將相關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學以致用的目標,同時也在無形中強化了自體在激烈人才市場中的競爭實力。也可以采用分階段資助,并與企業實訓相結合的模式,使院校辦學質量處于不斷提升的發展態勢中。
3.結束語
綜合全文論述的內容,對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有較為全面性的認識。高職院校資助工作者在后續實踐中應不斷調整現階段資助模式,巧妙的將資助與教育整合為一,構建系統性的育人體制,不斷強化學生的身心素質,為順利畢業與職業發展做出相應貢獻,同時也協助高職院校落實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阮素妍.淺談民辦高職院校大學生資助工作之做好受助學生的可持續教育[J].高教學刊,2015,22:157-158.
[2]魏俊桃.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滲透感恩教育的途徑[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803:35-38.
[3]陳萍.基于新資助政策的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探索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6,09: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