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波
【摘要】產教融合是實現本科院校自我發展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實踐教學更是實現產教融合的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在高校教育研究和培養應用型人才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標要求,核心是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提高實踐教學管理水平。無錫太湖學院順應時代要求,結合學校自身辦學理念和定位,通過制定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力圖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優化實踐教學管理。
【關鍵詞】產教融合 實踐教學體系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5-0224-02
產教融合是國家為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的新的目標要求,是實現自我發展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人才培養模式是為學生構建適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產業需求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在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過程中,需要遵循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雙重規律,重點突出 “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當前,高等學校依托現有校內外產學研創業實踐等平臺,以自主創新和就業為目標,以學生自我體驗實踐為主要手段,構建全新的實踐創新教學理念,積極進行創新教學實踐的探索和推進,實現專業技能、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的全面遞進。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1.人才培養模式不適應當前轉型需要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的教育理念和辦學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綱領。受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在原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制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如課堂教學比重過大,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相隔離,缺乏系統的設計和支撐條件,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嚴重不足等。另外,教學方式單一,學生按照專業和班級上課,理論課與實驗課學時數相對固定,難以增設和進行設計性、綜合性實驗實訓項目,難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2.教學資源缺乏科學分配
各學科之間課程相對獨立,缺乏系統的課程設置,造成了許多重復的實驗內容,導致了教學資源的浪費。校內實驗實訓的教學場地、設備有限以及運行管理不科學,不能滿足轉型后的教學需求。實驗內容單調,實驗設備、材料簡單,無法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校外實踐基地的數量、規模以及指導教師也難以適應當前學生人數的比例,學生外出實習如同走馬觀花,無法通過實踐來掌握應有的崗位技能。
3.校企缺乏協同合作機制
當前,各院校都開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上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取得了不少經驗,但是對校企合作缺乏整體推進,企業運行與辦學諸要素之間的無法相互作用,企業無法完全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部過程中,不能起到協同育人的作用。有些學校和企業僅在少數領域進行一些短期性合作,沒有從系統的統籌運作,校企雙方管理運營機制以及文化內涵差異較大,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校企合作的效果。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為了適應學校轉型發展、強化內涵建設,太湖學院開展了2016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學校以轉型中遇到的問題為導向,大膽創新,構建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機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提升教育質量、彰顯辦學特色、建設高水平一流民辦本科大學奠定重要基礎。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系統性實踐教學體系
在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學校確立了“本科水平,一專多能”的培養規格,按照本科層次人才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基本要求設計課程體系,突出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強化創新創業能力和技能培訓,突出了推進實踐教學改革的內容。
1.構建依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實現課程體系模塊化。
整合專業教育類課程(含實踐教學環節),減少課程門數,避免重復的教學內容,形成以用為本、突出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模塊。按照復合化的思路設計課程內容,構建有“一般技能訓練→專業認知實踐→專業綜合實踐→創新創業訓練”依次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專業綜合實驗實訓室專業作為知識運用核心專業能力訓練的最重要項目,增加了獨立實踐環節學時占比,其中集中實踐環節包括軍事訓練和全部專業認知實踐、專業實踐和創新創業訓練的學時占比大大增加,達到了25%-35%。
2.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在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學校選擇了“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培養路徑,構建學校與行業企業協同育人模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與企業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依據人才成長的規律,將學生能力的培養分解為“專業基礎階段、專業核心課程階段和創新階段”三個層次進行,將教學內容、技能培養、企業需求融于一體,構建系統的“基礎課程實踐實訓、專業綜合實踐實訓、創新創業實踐訓練”實踐教學體系(見圖1)。在新的培養方案中,設計建立了主要課程與培養要求的關聯矩陣,在各專業的培養方案中,尋找主要課程與知識、能力相對應的關系,以矩陣的形式表達。
階段一:基礎課程實踐實訓。在專業基礎教學階段,采用嵌入式課程,將行業初級技能嵌入專業課程體系中,學生在專業認知階段就能熟悉該行業的技術前沿,開闊視野、開放思想,強化培養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和素養;與此同時,學校加強“雙師型”師資的培養,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自主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
階段二:專業綜合實踐實訓。在基礎實踐教學開展的基礎上,結合市場及行業發展的需求,在專業核心課程階段,打造與行業能力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深化校企合作辦學,使教學內容、職業能力、專業技能有效的結合與對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階段三:創新創業實踐訓練。雙創的多元性體現在學校、企業、教師、學生以及政府之間的協作關系,高校人才培養既要滿足學生就業的多元需求,又要滿足社會及行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因此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需滿足多層次的需求目標。
(二)拓展教學途徑,開拓實踐教學資源
1.搭建實驗實訓平臺,開發實習基地
學校現有信息技術實踐教育中心和經濟管理實驗實訓中心兩大省部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打破了學科和專業之間的壁壘,建立了課程之間的有效聯系,更好的形成了實踐育人的教學框架。自2015年來,投入大量專項資金,啟動了六大實驗實訓中心的建設。通過新建、改建和擴建實驗場所、更新設備、完善設施逐步形成了設備先進、資源共享、開放服務的實驗實訓教學環境,教學質量逐步提升。為實踐教學體系提供了先進的硬件設施和堅實的教學平臺。
近年來,學校本著互利共贏的建設原則,逐漸淘汰一些不符合教學要求的實習基地,重點選擇一些基礎條件較好, 生產技術裝備先進,經營管理方式規范,管理和技術人員隊伍專業較高,能滿足實習教學要求的企事業單位,重點建設了一批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2.加強“雙師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配備是課程改革的先導,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為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學校積極探索利用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構建“雙師型”實踐教學團隊。近年來,有目的地會同社會知名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實施協同育人的行動計劃,吸引利用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到人才培養中。我校要求教師科研改變傳統的學術導向,以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為導向,把科技研發和服務方向聚焦到生產、管理的現場一線,避免脫離企業需求和客觀條件去延續原有的研究生課題或按個人興趣選擇課題。學校制定了雙師雙能評定標準,從企業實踐經歷、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科技研發成效三方面要求,突出對企業技術進步的貢獻、對教學改革建設的反哺。在以教學工作為核心的同時,突出了雙師雙能、科研成果以及推動校企合作的評價。多項政策規定,使教師提升雙師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為增強,師資隊伍建設步伐顯著加快。
3.鼓勵開展學科競賽和創新活動
實踐能力成為現今大學生最為注重的能力之一,學科競賽能夠有效培養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并且對實踐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將學科競賽科學融入主干課程的實踐教學中,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開創了一種“教學與競賽互動,學生與教師相長”的新局面。我校在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中轉變教育模式,將競賽內容轉化為實踐內容,部分課程和訓練項目“以賽代考、以賽促學”,實行課外培養活動學分累積制度。通過學科競賽,可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有利于學生改進實踐知識的獲取方法,促進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
(三)強化內涵建設,建立有效實踐教學管理機制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系統探討創新應用型人才發展的主要特點、成長機制和影響因素,構建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奠定一定的實踐基礎。
1.實踐教學環節不同于理論教學環節,它作為一項具體而復雜的教學活動需要校內各實驗室實訓中心、實習基地、校外企業等眾多實踐教學相關的基地共同實現,這對管理者也提出了更高的組織和能力要求。因此,組織和管理實踐教學是對教師、學生、實踐場所、實踐內容等眾多因素的正確指導,合理配置,有效監督,是引導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教育管理觀念進一步改革,積極創新學生觀、教學觀與教學評價觀等教育觀念,創新管理組織、管理模式、教育制度和管理技術,注重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和綜合素質、營造創新氛圍、優化創新教育資源、給學生提供創新的空間和機會。加快課程改革建設,創新課程內容,開設知識課程、活動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重點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新基礎理論知識、創新技法、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個性能力等的教育。此外,還要積極拓展并創新課程資源和課程結構。
3.深入推進校企合作,共建教學平臺。企業根據行業需求參與到學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中來,并提供技術指導以支持學校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學校為企業提供高質量的職業培訓和提供優秀人才,將教師的科研項目安排在企業中實施,大大加強理論指導和生產實際的聯系。教學部門是校企合作工作的具體實施主體,指導各個專業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在知識結構、教學資源、管理績效等方面從溝通到協同等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優化、管理同步,從而既提升了校企合作方參與專業建設的成效,也在健全人才培養質量反饋機制。
四、結束語
創新應用型人才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隨著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將越來越大,關于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必然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產教深度融合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需要,提高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使學校培養目標和企業需求對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通過改革辦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并進行教學實驗干預,不斷推進教學與生產的融合,探索以產業企業為依托,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優勢,讓行業企業參與辦學,把前沿的技術要點、最新的市場信息融入到教學中,按照行業企業先進標準,實現教學與生產融合,注重創新能力與技術技能的培養,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的創新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德全,顏玉,薛勇等.服務地方經濟和產學研平臺相結合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經濟師,2017,(02):244-245
[2]苗彩霞,陳玉水.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系統性、一體化”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20):78-80
[3]賈春梅.以學科競賽為核心推動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24):88+120
[4]梁莉娟.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高校實驗教學改革[A].高教學刊,2017(3):114-115
[5]張菊芳,沈秀等.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管理平臺的構建與實踐[A].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02:172-175
[6]汪泓,沈勤等.教育評估文庫:地方特色本科院校教育評估標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7]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15, (05): 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