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然 陶玲
摘要:藝術是為人生的,故藝術與人文有著水乳交融的關系,良好的人文素養是從事藝術工作的前提。現如今各藝術院團成員,由于各種內在及外在因素導致人文素養現狀令人擔憂。如何提升藝術院團成員的人文素養,為大眾傳遞出有人文涵養的藝術作品,是所有藝術院團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本文以寧夏藝術院團為例,在評估藝術院團成員人文素養的基礎上,分析問題并提出對策,是以提升藝術院團成員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寧夏藝術院團 人文素養 藝術與人文
藝術類人才在社會中越來越呈現出大眾化的趨勢,傳統的藝術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對藝術院團人員的文化素養的需求。人文素養影響著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更影響著一個團體的發展,甚至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在對藝術院團成員的培育中,應該更加重視人文素質的提升。本文對寧夏藝術院團成員的人文素養進行初步了解及探究,從中發現問題,并就這些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以期望構建一個具有人文素養氣息的藝術院團的教育氛圍,真正提高藝術院團的人文素質。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素養,是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熏陶習染而成,滲透入人的知識體系,影響著人的健康發展,稱之為素養。它以科學的人生觀指導人生實踐,從而自我規范、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它是嵌入個體理解和悟性的認知結構,具有人道情懷、批判理性等特質內容,最終成為一個人內化于心的優秀品質。本文界定人文素養主要涵括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三方面,其核心理念是關注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與意義;關注人的精神追求,亦即“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和精神”。藝術院團培養藝術類人才的人文素養,就是要通過人文教育,以人文知識傳授為基礎,以人文思想培養和人文精神塑造為核心,使受教育人具有人文行為和人文思想,人文素養理應成為藝術院團具備的文化底蘊。
二、寧夏藝術院團人文素養的現狀
據筆者調查了解,我區藝術院團人才在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和人文行為方面的缺失現象令人思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藝術人才從小就把更多精力投入專業訓練,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相對少了。久而久之,文化課成為一種障礙,厭學情緒油然而生。導致對文化知識的缺乏,尤其是藝術方面知識缺乏,從而人文精神淡薄,創新能力較低。二是藝術院團人才大多來源于專業類藝術院校,受教育模式影響,入學時重視藝術專業課成績,輕文化課成績。入學后又缺乏人文素養類課程的涉及,加之自我對文化知識的漠視,最終人文素養的缺失。三是學習主動性較弱,藝術人才學習特點是感性、主觀、情緒化,普遍自主學習能力偏低,個別出現散漫、缺乏毅力的情況。四是藝術人才心理障礙增多,且較大多數人活潑外向,聰敏易感,既有思想活躍,反映機敏的優勢,又有易于情緒化、行為處事過于感性的弱點。個別又因家庭環境等原因,脫離社會、自我封閉。五是在個人價值取向上表現為個人本位,甚至是拜金主義傾向。部分成員價值取向功利化,處理事情處處以物質利益為衡量標準,從而造成物質主義、技術至上盛行。藝術院團成員人文素養的缺乏,制約了藝術團體內涵式發展,也影響了全社會的精神文明進步。
三、加強藝術院團人才人文素養的途徑與方法
“人文素質教育關鍵是有人文精神之個人的形成,而不是人文知識的傳授與學習,即不能等同于人文學科的教育。”因此,提高藝術院團人員人文素質,不能單一地依賴于人文學科課程的教學,而是要把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認識。要轉變觀念,重新定位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樹立正確人文理念;教學相長,藝術院團與教育系統相輔相成;營造濃厚的人文素質教育環境,創設群體教育氛圍;以培育興趣為宗旨,優化人文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向多樣化、多元化發展,增強藝術類人才人文素質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樹立正確人文理念
藝術創作的靈感并非無中生有,而是在深厚的人文素養基礎上產生的,一件杰出的藝術作品也一定擁有深厚的人文內涵。例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中以席勒的詩“歡樂頌”作為歌詞,用獨唱、合唱和管弦樂隊譜寫出“藝術與人類聯合”的頌歌,也表明了他期望“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大同的理想。由此可見,人文素養是藝術創作的不竭動力。藝術院團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育,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既有人文素質又具有科學精神的高水平、高素質創新人才,走出“重技術、輕人文”的觀念誤區,讓專業技術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融合兼顧。為此,藝術院團要高度重視人文素養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確立人的理想信念、堅定人的意志品格、豐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諧人的交際關系等方面的功能。樹立主動學習人文知識的觀念,增強自己的文化底蘊,以高人文素養為榜樣。
(二)教學相長,提升藝術院團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的培育離不開藝術教育。提高藝術院團的人文素養,應當堅持教學相長,在倡導院團人員自學提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在藝術人才培養方面,藝術教育體系與藝術院團合作,形成教學相長的機制。一方面,藝術院團人員參與到教育教學中去,在藝術院校“雙導師制”背景下,利用自身專業知識服務于教育,并在教學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藝術教育體系走入藝術院團,將富有人文精神的藝術教育課程、講座、實踐活動推向藝術院團,利用藝術教育平臺提升藝術院團人文素養。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對藝術院團的人員的教育進行有效的改革。合理布局藝術專業,優化層次結構,提高教育質量,拓展繼續教育,提升藝術院團的整體文化素養。
(三)營造藝術文化氛圍,促進人文環境工程建設
馬克思曾說:“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藝術審美恰恰能夠提供和實現這種自律的尺度的楷模”。針對藝術院團人員的人文教育尤須實現教育方式的藝術化,務求實效。藝術文化是藝術院團人員學習成長的主要環境,對培養藝術院團人員的人文素養具有涵化的作用。一方面,藝術院團的工作重心之一就是要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積極倡導人文情懷,營造良好的人文大環境,使院團的人員在藝術文化氛圍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凈化靈魂,內化為品格。另一方面,藝術院團應圍繞培養人文素養教育這一主題,組織豐富多彩的院團文化活動。例如,舉辦人文知識競賽、人文主題演講等;聘請著名的藝術家開設人文講座,以“榜樣示范法”講述親身經歷的藝術道路歷程;舉辦具有人文意涵的創作大賽,在藝術創作中內化人文,提升素養;組織以唐詩宋詞意境命題的創作活動等。院團成員通過參與活動以培養興趣,提高綜合能力為目的,塑造自我,提升人文素養,達到藝術文化與人生相融合。
(四)旨在培育興趣,優化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單一導致對人文素養課程的排斥與誤解。藝術類課程普遍具有人文性,藝術類人才個性張揚、人文基礎薄弱,更易接受形式多樣的人文素養課程。人文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優化課程體系,是提升藝術院團人員人文素養最直接的方法。例如,藝術欣賞課程即是較為適合藝術類人才修習的一門集建筑、繪畫、雕塑、工藝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戲曲、攝影、電影、電視十二個藝術門類的欣賞課程,囊括了古往今來幾乎所有藝術門類發生、發展的歷程和彰顯于世的重要成就。這類課程的學習,使藝術類人才不拘泥于本專業小范圍內的知識,而是觸類多通,提升藝術類文化綜合素養,從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例如,北京宮殿紫禁城從建筑結構上可沿中軸線分為前、中、后三段,卻也與音樂之中前奏、高潮、復現、尾聲相應和,均體現出藝術表現豐富而精微的哲理。正如黑格爾所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對此,藝術院團人文教育要加以因勢利導,必須循序漸進,先期以培育興趣為主,開設“美學鑒賞”“藝術欣賞”等藝術教育中滲透文化教育的課程。
魯迅先生說過:“畫家所畫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張畫,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藝術院團的藝術工作、藝術作品,如果缺乏對人類、社會的人文關懷,就不能稱之為優秀的藝術。綜上所述,人文素養提升的核心是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行為三方面的培育,良好的人文素養將潛移默化對藝術院團人員思想、道德、修養等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高煥祥.人文素質:理念與實踐[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楊辛,謝孟.藝術欣賞教程(第2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項目編號:16NXYDCDG11;作者單位:[1]王嬌然,寧夏藝術職業學院;[2]陶玲,吳忠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