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海巍
【摘 要】商事信用是指企業間商事活動中存在的一種借貸關系。在商品交易過程中,企業之間可能出現延期付款或者是預收貨款的問題,這兩項問題便構成了商事信用的基礎。信守承諾是為人的基本道理,也是企業交易的重要原則。近年來,社會上頻發的企業商事信用缺失問題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商事活動主要由民商法來進行約束和規范,完備的民商法體系對于規避商事信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現行民商法體系中商事信用法律制度的缺乏出發,結合到我國商事活動實際,對民商法視域的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構建進行探究。
【關鍵詞】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民商法視域;構建策略
商事信用是企業商品(產品)交易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定借貸關系,它的具體表現形式為預收賬款、延期付款以及應付票據等。現階段,我國正逐步深化以信用為主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在市場經濟中,各類市場的平穩交易、順利運作均依賴于交易雙方良好的商事信用。商事信用不僅是企業之間形成的一種借貸關系,其更是社會對于交易主體的一種綜合評價。構建完備的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有助于維護市場交易的公平公正。
一、現階段民商法制度中關于商事信用規定的局限性
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對于商事信用這一概念研究起步較晚,運用法律手段來對企業間的商事信用進行規范和約束還并不成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一步繁榮,各類市場的活躍性以及競爭力度日趨上升,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傳統用于規范和約束企業商事信用的法律制度已經表現出其局限性。這種局限性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完善的商事信用法律體系
企業的商事信用是一筆隱形的資產,良好的商事信用有助于提高商事活動的秩序性和安全性。缺乏商事信用的企業不僅自身難以得到可持續化的發展,其同時將會對公平公正的交易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為此,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來約束和規范企業商事信用便顯得十分重要。我國在早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如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均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制定了與商事信用相關的若干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律法規大多是呈現出一種零散的狀態(主要見于各大部門法以及相應的規章條例之中),沒有能夠形成一套統一的健全的法律體系。在《公司法》這一類型效力顯著的法律中,其仍舊缺乏對商事信用的細致規定,這導致商事信用法律制度的建立長期處于一個相比國外較為落后的狀態。
2、現階段的商事法律制度司法操作性不強
商事法律制度并非束之高閣的法律條文,其更加應當以一種法律意義上的行為準則來發揮作用。我們看到,現階段大多商事法律制度仍舊停留在原則性規定的層面,其司法操作性并不強。商事法律制度需要能夠最大程度地覆蓋商事活動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和糾紛,其需要對不同大類的商事活動做出細致性的規定,而這也是商事信用法律制度真正發揮改善企業商事信用作用的重要基礎。
3、失信責任體系尚未健全
良好的商事信用是保障商事活動中雙方互利共贏的基礎,如果其中一方無正當理由而失信于另一方,那么失信的一方應當承擔失信責任。失信責任體系的建立就是為了對各種缺乏商事信用的行為進行規制。從現階段的民商法條例分析,失信責任體系尚未健全。對于交易雙方的主觀惡意失信應當承擔何種責任,對于交易雙方的非惡意失信應當承擔何種責任,還缺乏相應的制度規定。此外,一些失信責任體系條款的規定過于原則化,其未能對各種類型的失信行為建立其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這將難以發揮商事信用法律制度的作用:對失信行為予以懲戒和警示,對受害方給予相應的救濟和補償。
二、基于民商法視域的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構建策略
1、擬構建信用權制度
法律條例的規定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之上的,為了促進企業間商事信用的進一步提升,法律可將商事信用作為一種民事權利予以保護,即構建信用權制度。可以將商事信用當作是一種兼具財產和人格雙重屬性的法律權利,這種權利具有一般的排他性和可救濟性。將商事信用作為一項法律權利,其對于信用主體而言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法律效力。良好的商事信用我們依法對其進行保護,一方面,這能夠體現法律對于信用權益的肯定;另一方面,這也有助于增強商事活動主體對于商事信用的關注度和重視度,進而促進商事活動主體有意識地約束自身的交易行為和提高自身的商事信用。同時,構建信用權制度,能夠對復雜的商事活動權益進行全面的保護,繼而充分發揮商事信用對于維護商事活動秩序、促進商事活動繁榮的作用。具體而言,在構建信用權制度的過程中,可以對商事信用權利的權能作出細致性的規定,制定保護商事信用權利的相應法律條例等。
2、將商事信用納入經營資質審查中
我國市場準許的商事活動必須要經過商事登記。商事登記的目的在于對促進企業有效信息的披露。2013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取消了“公司最低注冊資本”,同時對于各商事登記項目進行了放寬。在市場準入門檻降低的背景下,如何消除各公司商事信用良莠不齊帶來的風險成為了一項亟須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認為可以考慮制定專門的法律制度,將商事信用納入經營資質審查中,以此規避和消除因公司注冊門檻降低而可能導致的風險。傳統的經營資質審查的側重點在于商事主體的注冊資本;新的商事審查一方面要審查商事主體的注冊資本(提供參考),另一方面,要審查商事主體在某一段時間內的經營狀況和信用,側重于對商事主體的業務能力以及債務履行能力的審查和評估。
3、建立商事信用公示制度
商事信用公示制度的建立能夠有效警示和避免各種商事信用不良的行為。筆者認為,建立商事信用公示制度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是建立商事信用信息共享系統。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立商事信用信息共享系統有助于提高商事信息的透明度。第二是建立商事信用披露操作規則。我國的《公司法》已經明確了信息披露制度,為了提高企業的商事信用,有必要建立具體的商事信用披露操作規則,增強商事信用披露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除了披露公有制經濟體的商事信用外,還應當擴大對于涉及到公眾利益的非公有制經濟體商事信用的披露。
【參考文獻】
【1】李揚揚. 基于民商法視域的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構建[J]. 福建商學院學報(原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6(3):46-50.
【2】朱珍華. 民商法規制視角下的企業商事信用缺失研究[J]. 江蘇商論, 2013(3):269-270.
【3】戚亞云. 基于民商法視域的商事信用法律制度構建[J]. 職工法律天地, 2017(1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