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云
【摘要】新課改強調應加大對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重視,要求教師應把估算作為一項教學重點對待。估算與生活的聯系密切,不僅是學生數學素養的綜合體現,更是考察學生數學知識掌握與運用能力的指標。下文為筆者估算教學效率提升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估算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24-01
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深入,就現階段的教學而言,而言有不少的教師教學時將估算用作一種運算方法,忽視了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缺乏對估算教學策略的思考。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開展估算教學,引導學生自覺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問題,是新課程下教師需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聯系生活實際,體會估算意義
新課標強調要加強估算,注重對學生估算意識、估算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估算的廣發應用。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教師開展估算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引導學生合理生成估算。估算時,有時需要將數據估算大些,有時需要將數據估算小些,其目的是為了確保估算所得結果有實際意義。比如在三年級下冊《估算乘法》中有下面這樣一道練習題:一篇400字的文章,小丁叔叔以每分鐘48字的速度能夠在8分鐘內將這篇文章打完嗎?學生在估算時將48看作為50,學生得出50(字)×4(分鐘)=400(字),學生篤定認為小丁叔叔能夠在8分鐘內將這篇400字的文章打完。從這個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沒有考慮到實際結果是大于還是小于估算結果。因此,教學時,通過這樣的鋪墊,學生很快理解到將50大于48,那估算的結果也就偏大,而小丁叔叔每分鐘打48字,那8分鐘小丁叔叔的打字數量少于400,那肯定無法在8分鐘內打完400字。學生因此明白估算結果與實際結果間存有一定的關系,需判斷兩者的大小才能解決問題。
二、重視學法指導,掌握估算技巧
在估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指導學生理解掌握合理的估算方法,積極鼓勵學生將自己的估算思路、理由語言表述出來,同時教師應及時就估算策略進行總結、歸納,這對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
我認為適合小學生的估算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1.湊整法。將數湊成整十、整百的數。例如估算398 + 204,就可以把398看作400,把204看作200,400+200=600,所以就能夠知道這兩個數的和大約是600了。
2.取一個中間數。如求30、32、37、39四個數的和,以上四個數與35都很接近,有兩個數比35大一點,有兩個數比35小一點,以35作為中間數,直接用35×4就能大約計算出以上四個數相加的和。
3.利用特殊的數作為參照。例如估算126×8≈,就可以引導學生馬上想到125×8,因為125×8=1000,這個學生們是相當熟悉的,從而很容易得出126×8≈1000。
4.兩個數,一個估大一個估??;或者一個估一個不估。
5.先估后調,第一步先進行估算,然后再作適當調整。
建構主義強調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賦予的意義則是自己決定的,人們以自身認知結構已有的經驗基礎來構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是說,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讓學生自己先嘗試解決問題,學生的方法可謂多種多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可以問“每種方法都有理有據,對于這個問題來講,到底哪種估算方法更好一些呢?”這個時候應該讓學生各抒己見,在多種算法的基礎上,比較出最合適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適時引導比較,精算估算結合
新課標明確倡導要在具體的情境下學習計算,尤其是估算教學。因為估算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估算,在教材中創設了買門票(每張門票8元,29個同學參觀,帶250元錢夠嗎?)的情境,以此來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體驗估算的必要性。在探究出估算方法后,教師可以嘗試著引導學生進行兩次數據處理,第一次將250元改成240元,問還夠嗎?同學們都能夠根據例題很快得出結論,把29人看作30人,即29×8≈240(元),帶240元錢夠買門票;第二次可以在前次改動數據的基礎上再將29人改成31人,問240元還夠嗎?這個時候,學生們可能受思維定勢的影響,還會把31人看作30人,從而也得出31×8≈240(元)的答案,很顯然,這個答案是不符合實際的。因為每張門票8元,帶240元錢是不可能買到31張門票的。這樣一來,就引發了學生關注估算值與精確值的比較,進一步體現了估算的價值,從而讓學生在買門票的活動中,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與此同時,教師應認識到估算的熟練程度,不僅需要通過專項的估算練習,由于估算與學生自身的數學能力與解決問題的經驗有關,教師在平常教學之中應加大對學生基本數學能力的培養,積累數學思想的感悟與數學活動的經驗,這也不失為一種提升學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