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保
【摘要】歷史知識是歷史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歷史學習的基礎;歷史能力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歷史素質是歷史在個人發展中的思想文化積淀。歷史知識是歷史能力的載體,歷史能力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工具和水平,而歷史素質則是在掌握一定歷史知識、養成一定學科能力之后,形成的歷史覺悟、歷史智慧和歷史鑒別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 知識 能力 素質 養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32-02
歷史知識、歷史能力和歷史素質是歷史學科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科教育功能,也是歷史教學中要實現的總體教學目標。三者是一個漸次遞進而又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其中,歷史知識是歷史能力的載體,歷史能力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工具和水平,而歷史素質則是在掌握一定歷史知識、養成一定學科能力之后,形成的歷史覺悟、歷史智慧和歷史鑒別力。以往我們強調歷史知識和歷史能力,其實歷史素質才是歷史教育的最終目標。它具有的歷史睿智,歷史魅力,可以使你在工作、學習、生活和處理觀察問題時,獨具慧眼,集歷史發展之大成,以歷史的敏銳而深刻的洞察力,做出積極有效的判斷和決策。下面談談三者的具體要求。
一、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是歷史教育的基本目標,是歷史學習的基礎。它包括:
1.歷史事物的來龍去脈。弄清每一個歷史事件產生的歷史條件、具體發展過程及其所產生的影響或對當時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熟知每一個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一生的所作所為及后人對他的評價。這對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規律,評價歷史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2.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既包括一歷史事物對周圍其它歷史事物的影響,也包括兩個或多個歷史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這里包括縱橫兩個方面。比如遵義會議,既要和國民黨對根據地的圍剿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黨內左傾錯誤的影響聯系起來分析,又要看它與大革命失敗、黨內歷史上左右傾錯誤的影響、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以及民主革命的勝利之間有什么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客觀歷史地認識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
3.歷史過程:既包括歷史事件,一個朝代或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的具體過程,也包括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既包括一個歷史事物發展過程的主流,也包括它的支流。如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歷史,既要看到各民族人民交流發展共存共亡的歷史主流,又要知道它們之間戰爭、矛盾及各少數民族自身的發展道路。
二、歷史能力
歷史能力:是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它包括:
1.認識分析能力,即對歷史的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要求通過歷史的教育教學,具有運用一定的規律、技巧方法,記憶掌握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或歷史年代的能力;具有用馬克思主義觀點歷史的辯證的認識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過程的能力;具有綜合不同歷史事件形成一般規律的能力;具有把不同歷史事件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比較,發現共性或個性的能力;具有從紛繁復雜的歷史過程、歷史事物中概括出歷史發展主線,發現明確的歷史思路的能力等。總起來說,認識分析能力就是要求在掌握一定歷史知識的基礎上,用什么觀點方法去處理、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這是一個歷史的認識論、方法論問題。
2.表述歷史的能力,即運用自己的觀點、自己對歷史的認識理解,用自己的方法,把具體的歷史物表達出來,并具備鮮明的個人特色。表述不是重復,而是對歷史事物的創造性處理過程,它要經過自己對歷史事物的加工、取舍,重新組合形成既符合歷史事實,又表現自己的歷史思想的新的歷史理念。
3.歷史研判能力,即歷史研究和判斷能力。要通過歷史學習,具有對復雜的歷史材料進行歸納、整理,判斷材料的可信度,提取有效信息,并據此得出結論或做出終結判斷。歷史研判能力要求研究者不僅要有扎實的歷史學識和深刻的歷史底蘊,更重要的是要具備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思路、技術和態度,以確保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指導性。
4.歷史學習能力,即通過歷史教育為今后歷史的學習包括終生的學習建立一個平臺。它要求具有歷史學習動機、學習機制和學習水平,即會學習歷史和如何學好歷史的方法。當然這種學習能力,不僅能應用于歷史學科的學習,還適應于任何知識的學習和進修的需要。歷史學習能力是歷史能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關系到個人終生的發展和學習的的需要,是個人成長過程中工作、生活、創新的必要條件。尤其是現代科技的信息量成指數增長的時代更顯重要。
三、歷史素質
歷史素質是歷史在個人發展中的思想文化積淀,它包括:
1.具有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水平。即通過歷史的學習,具有運用歷史的眼光,站在歷史的高度去認識事物的水平;具有實事求是的認識態度,做到材料觀點相統一;具有辯證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做到內容與形式、客觀與主觀、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質與量、現象與實質的辯證統一;具有理論聯系實際的認識論方法論;具有科學的群眾史觀、英雄史觀、宗教史觀、民族史觀、國家史觀、文化史觀、政治經濟史觀,能正確鑒別社會發展中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具備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矛盾觀,在發展中認識歷史規律,認識事物的本質;能堅持生產力的標志去衡量評價某一歷史現象的社會地位和作用,能在把握歷史發展基本規律的條件下充分認識、全面揭示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歷史文化的多元性及具體歷史事物的特殊性。
2.具備符合歷史特點的個性和品質。即把歷史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品德化作自己健全人格的組成部分。歷史的復雜多樣性、多元性可以形成自己兼容的品質;不斷發展的歷史,養成我們奮發上進、刻苦鉆研的意志;歷史發展的規律性促成我們對重大社會問題處理和決策時的果斷和敏銳;歷史事物的聯系性可增強我們思維的廣闊空間,形成活躍而寬廣的思維平臺。此外,歷史上自強不息、勇于開拓創新、精忠報國、尊老愛幼、勤儉廉潔、奮發向上、革故鼎新,既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也可影響并形成自己道德的靈魂,成為自己工作、生活為人處事的原則和標準。
3.具有歷史的洞察力和鑒別力。能對一切社會問題(包括當今重大社會問題)用歷史的眼光進行觀察分析判斷,分析它的歷史淵源,存在的現實意義,并能預測它的發展方向,而且能及時果斷地做出自己的正確決策。例如:英國和歐洲大陸及美國的關系問題,其歷史淵源要追溯到十九世紀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今天,英國對歐洲大陸和美國的態度,仍是這一政策的延續,不愿加入歐元區是想保持自己獨立的大國地位,而在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又依靠發展同美國的特殊關系來影響歐洲大陸。當美國的導彈防御計劃威脅到它的安全時,它對建立歐洲快速反應軍事力量又表現出特有熱心。歷史的洞察力和鑒別力,要求觀察社會問題時,不僅全面分析當時歷史條件或背景、當時的影響力,而且要通過對歷史上同類事物的總結發現它存在的規律,把握它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判斷它的影響力有多大,應采取什么措施等。總之,既能在歷史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又能游離于歷史和社會之外去觀察和認識社會。
4.具有歷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歷史文明的進步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不斷創造和積累的過程,人民群眾又是這些財富的創造者。人的勞動創造和發展著歷史,每一個人對歷史的發展都有責任,人要成為歷史發展的受益者,就該自覺擔負起創造財富的使命。此外人類的和平和進步事業也需要人去獻身。歷史教育就是要使人具備這種既有為歷史進步而工作生活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又要有對人類與進步而獻身的精神。
歷史的知識需要掌握,歷史的能力需要培養,歷史的素質更須養成。如果說前兩部分還屬于學科知識具有學科性質的話,那么歷史素質具有人的屬性了。當歷史的思想成為人的思維載體、個性品質的時候,人才具有了歷史素質。讓學生具有歷史能力是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具有歷史素質才是學生對歷史教學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