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衣壯文化古樸淳厚,通過中職學校的周密計劃,認真實施文化傳承工作,對中職學校辦學有著重要影響;對黑衣壯文化傳承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黑衣壯文化 中職學校 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235-02
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支系,在桂西南邊陲的那坡縣大石山區中居住,有9975戶人家,5萬多人,占全縣壯族人口的32%。由于歷史上戰爭和民族遷徙等原因,黑衣壯人躲入深山老林,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從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保留著壯族最原汁原味的習俗,被人類學專家稱之為壯族的“活化石”。 2004年那坡縣的黑衣壯合唱團用一首無伴奏合唱山歌——“尼的呀”拉開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序幕,那原汁原味的山歌,奇特的服飾和淳樸的笑容,打動了廣大觀眾,從此,黑衣壯成功向全國、全世界人民展示了民族風采,也成為許多專家學者的焦點,紛紛來到那坡更深一步的研究;對黑衣壯的歷史、文化和民間技藝作了更深的挖掘,形成獨特的文化內涵。黑衣壯文化的作為一種神秘的原生態文化現象已受到世人的極大關注。黑衣壯文化的許多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2006年那坡“壯族山歌”榮列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壯族花炮節”、“壯族請仙同”、黃皮果醬制作工藝等項目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24項列入市縣保護名錄。但隨著全球化發展的不斷沖擊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黑衣壯文化正日益減少乃至逐漸消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秀民族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我校作為本縣唯一的中職學校,對黑衣壯文化傳承保護的研究,讓黑衣壯文化可持續發展,讓當地人民在對自身優秀文化資源的利用中獲得利益,是我們主要工作職責之一。
一、中職學校傳承發展黑衣壯文化的意義
1. 有利于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黑衣壯民分散居住于落后偏遠的地區,有很多民族文化和民間技藝是在生產生活中依靠手口相傳,師傅帶徒弟等模式才得到傳承發展;我校辦學目的主要是為當地生產一線培養實用型人才,學校有師資力量,有黑衣壯師生和周邊群眾為主體條件,是傳承和保護黑衣壯文化研究的最佳單位。
2.有利于中職學校特色專業建設。探索黑衣壯文化,把黑衣壯文化融入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育教學上,培養本土人才,使民族文化和民間技藝傳承發展,有效推進黑衣文化傳承保護與經濟建設相融洽的特色專業建設,經我校多年的實踐,開辦多期的培訓班和全日制班級的滲透教育,為特色專業設置打下良好基礎,目前黑衣壯特色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辦學條件成熟。
3.有利于推進邊境經濟的發展。多年來,那坡縣委、縣政府根據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了“文化興縣”的發展戰略,把生態旅游業列為全縣戰略產業,著力把生態建設、民俗旅游開發利用加以培植建設;黑衣壯文化內涵有著十分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只要有計劃有目的培養壯大黑衣壯文化實用人才,提高居民素質,就能為當地精準扶貧建檔群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4.有利于邊境和諧穩定。那坡地處中越邊境一線,兩國邊民在經貿、文化等方面交往頻繁,涉外婚姻較多。開展豐富的黑衣壯文化活動, 能活躍邊境文化娛樂活動,促進民族團結,邊境穩定,為各種文化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舞臺,更有力地抵御西方的不良文化和腐朽文化滲透。
二、中職學校傳承發展黑衣壯文化的規劃
1.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骨干教師為組員的研究團隊。積極開展教研活動,打造一支勇于創新、樂于奉獻的專業教師隊伍;認清民族文化傳承是縣級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與保護黑衣壯文化,創新專業發展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 制定傳承保護的具體內容。一是把黑衣壯文化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之中,特別是黑衣壯文化在思想政治和專業課教育教學的運用研究。二是把專業課程改革與黑衣壯文化傳承保護工作結合起來,開辟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專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三是把黑衣壯文化引入校園,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總結經驗,向全縣中小學推廣,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傳承保護黑衣壯文化。
三、中職學校傳承發展黑衣壯文化的實施
1. 組織黑衣壯文化研究組成員,深入村屯開展調查研究, 廣泛開展“愛我文化、興我民族”宣傳教育,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發揮本校開展職業培訓職能,舉辦各種層次的民族文化骨干培訓班,培養各個層次的民族文化傳人;積極引導家庭式傳授,家族式傳承的分散培訓方式,使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技藝得以保護和傳承;保護和挖掘民間藝術人才、鄉土人才,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努力把當地現代經濟開發和黑衣壯各種文化資源有機的融合,促進民族產業開發利用。
2.把中職學校全日制班級和職業培訓班的德育教育、禮儀課、創業教育課與黑衣壯孝文化、禮俗文化有機的結合,進行滲透教育。
3.對照中職學校專業設置目錄,籌辦黑衣壯特色的服裝專業和黑衣壯特色的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經幾年的籌備,我校從簡單的短期培訓班入手,黑衣壯特色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相關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專業師資培養、專業實訓設備等基本達到了專業辦學需要,很適于我縣經濟發展。
4.采取聘請當地歌謠傳承人、民間山歌手、文化工作者進學校傳授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民族歌謠學唱、傳唱活動。同時,還可把當地優秀的民歌舞蹈、地方戲劇、曲藝以及民族民間的傳統手工藝制作、體育競技等內容編成教材,大力開展“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促進黑衣壯特色的校園文化建成。
5.我校是中小學校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基地,承擔小學教師進修培訓任務;每年有計劃的組織了相關黑衣壯文化傳承業務培訓。培養一批熟悉黑衣壯山歌文化的小學教師,幾年來,結合我縣中小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山歌進校園的活動,我縣中小學生普遍會唱相關的山歌;實踐了在當地幼兒園、中小學校的體育、德育、音樂和美術等課程適當滲透黑衣壯文化內容,豐富學生第二課堂。
6. 嘗試學校與旅游公司合作,一是研究黑衣壯傳統技藝,開發與黑衣壯服飾相關的旅游產品,推廣以黑為美的民族工藝品和更可口的特色食品,提高旅游產品附加值;二是把近年來出版的《那坡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名錄》、《龍合五月五花炮節》、《婚禮酒歌》、《壯族風俗歌、祝壽歌》作品和《山歌年年唱春光》、《充滿希望的壯鄉》、《黑山魂》、《壯鄉美》山歌開發,篇成戲劇搬上舞臺,在黑衣壯風情園和黑衣壯景區投入市場,助推我縣旅游業的發展。
7.校內設立黑衣壯文化傳承和民間技藝工作室,邀請本縣從事黑衣壯文化研究的專家、能人、黑衣壯民間能工巧匠作為我們的顧問,開展經驗交流,建立黑衣壯文化傳承教師檔案,根據專業和工種培訓,聘請黑衣壯民間能工巧匠給廣大群眾進行培訓,使更多的村民熟練掌握生產工藝。也作黑衣壯特色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和培訓工種的外聘教師人選。
四、中職學校傳承發展黑衣壯文化的前景
1. 黑衣壯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中職學校能有效解決了黑衣壯地區,因青年人完成義務教育后升學或外出務工后,出現當地黑衣壯文化傳承人青黃不接的現狀,也能解除因生產生活成本太高許多黑衣壯寶貴物質文化被現代生活和理念代替;同時,中職學校不斷挖掘潛在的黑衣壯文化特色文化內涵,使黑衣壯文化創新,與都市生活文化得到充分的交流,黑衣壯文化得到了可持續的發展。
2.學校辦學有特色,辦學質量穩定提高。貧困地區縣級職業學校,由于各種原因,辦學強勢難與發達地區職業學校、城市職業學校比較,在招生、就業上均屬于劣勢地位,只有依靠當地文化資源,辦出特色專業和工種,讓其它學校無法復制的辦學精品,學校才有生存的空間。依托古樸而神圣的黑衣壯文化、民間工藝技術,辦有特色專業, 辦成特色學校。
3.區域經濟得到了發展,社會進步。黑衣壯文化資源豐富,但由于分散居住于落后偏遠的地區,因語言、文字制約,傳統的文化主要靠家庭和村屯藝人的傳、幫、帶傳承,范圍窄小,傳承發展有限,只有通過中職學校進一步挖掘研究和創新開發,將這一文化資源運用于現代生產生活中,使文化資源向文化教育資本轉變,實現民族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參考文獻:
[1]廖明君.《大山里的黑衣壯(那坡黑衣壯文化藝術考察)》[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
[2]梁必政,黃峰.《那坡壯族民歌》[M]. 廣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
[3]梁必政,姚茂勤.《那坡非遺圖典》[M].那坡縣民族叢書,2016年5月第一版.
2016年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大招標課題,《職業院校傳承發展區域民族文化研究》,編號:GXZJ20162D14。
作者簡介:梁國營(1963.5-),男,壯族,廣西靖西市人,本科,高級講師職稱,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教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