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鋒
摘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時要合理設計動手操作活動,把握好學生動手操作的時機,促使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升、創新意識逐漸增強,使所學知識更加扎實,應用知識更加靈活。
關鍵詞:動手操作;數學教學;研究
“動手做”是兒童非常重要的活動形式,也是國內外數學教育的熱點問題。著名的科學家愛迪生曾說過:“我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深思熟慮、嚴格實驗的結果。”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讓學生親自觀察、操作、實驗,可以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學會尋求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動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應用好動手操作環節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在動手操作中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當觀察的重點為操作過程而非操作結果時,學生很難對稍縱即逝的過程給予足夠的注意。鑒此,在操作過程中和操作結束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如何觀察,包括:觀察的重點,觀察的內容、觀察的方法、順序等。在操作過程中,引導著學生將觀察和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離開學具后,才有可能在頭腦中對新鮮事物留下準確、完整的認識,進而達到促進歸納分析、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二、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思考過程和結果,既可以使知識得到內化,又能促進思維發展。動手操作為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提供豐富的題材。例如,上面所講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的感性知識,再經過學生描述操作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學生及時地通過語言對感性知識進行歸納、整理。
三、準確把握操作的時機
數學是研究事物的數和形的,而不是物體的外部特征和屬性。因此,選擇操作材料的標準,首先要是看操作活動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認識活動,是否能有效的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其次再去考慮它的生活化、趣味性和開放性。如果教師過多的考慮后者,學具可能就會變成“玩具”,事與愿違,起了消極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實踐活動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考慮到材料的大小顏色等因素,在研究材料特點的基礎上,精心選擇、提供那些與揭示數學概念、數學道理有關的,能激發學生探索的材料,讓學生放手實踐。
四、鼓勵交流,注重合作
交流是數學學習過程中非常舉足輕重的環節,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共同分享動手實踐操作過程中的體驗,能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愉悅感。而合作幾乎與實踐密不可分,一個過程的操作,一個規律的發現,如果只靠一個人,有明顯得片面,甚至有時任務完成不了,學生在合作中不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動手操作,還可以共同討論實驗結論,讓學生能互相補充,使發現的結論得到升華,從而提高動手實踐操作的有效性。例如,在學“什么是周長”這一單元后,我留了這樣一個實踐操作題,讓學生測量學校花壇的周長,按以下步驟操作——⑴用卷尺測量出花壇每條邊的長度并記錄下來。⑵試求花壇周長的長度。要求:先嘗試畫出平面圖,然后尋找聯系求周長。上面這項實踐若是由一個學生單獨來做很明顯具有一定難度,因此,學生們通過交流、討論發現只有采取合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基本的操作。學生參與度高,而且興趣濃厚,對周長的概念理解的更為透徹,并為長方形周長的學習打下基礎。
可見,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是不可忽視的,尤其要注意操作活動中的調控,使其更加順利地完成數學教學的任務。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是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實踐出真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過程,把學生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它不但能培養學生具體的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對于學生認識能力、思 維 能 力、創造才能的發展以及情感的培養、意志的鍛煉都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衛紅.數學課堂如何實現有效的動手操作[J].新課程,2010.
[2]王美能.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與動手操作研究[J].學周刊,2013.
[3]劉沛峰.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 能力[J]. 教育教學論壇,2011( 23) : 145 - 146.
[4]王光明,范文貴. 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 [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何克抗,吳娟.談小學數學教學的動手操作[J].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