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專
[摘要]在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推動下,中小學體育教學日益受到重視。通過體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小學生由于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年齡較小、可塑性強,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小學階段成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學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到小學生的成長。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提升小學體育的育人成效,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成為當前體育教師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體育;習慣養成;育人成效
體育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通過體育學習和鍛煉,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因此,小學體育教學受到普遍重視。當前小學體育教學還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如何用科學的方法來培養小學生的各項習慣,提高體育教學成效,不僅關系到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對小學體育教學方法的完善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引導,培養學生鍛煉習慣
良好的鍛煉習慣不僅有利于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增強,還可以培養小學生健康的身心和開朗的性格,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意義重大,在體育教學中要重視小學生鍛煉習慣的培養。
首先,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長期以來,小學體育教學都過于重視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鍛煉,教師通常都是按照教學計劃完成規定內容的教學,對學生課外的體育鍛煉漠不關心,也缺乏培養鍛煉習慣的意識,不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要培養小學生的鍛煉習慣,教師要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認識到鍛煉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在教學中通過各種方式向學生傳達這一理念,使學生對體育鍛煉有新的認識,在課堂和生活中增強體育鍛煉的意識。
其次,激發小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傳統的體育課堂通常都是機械的練習規定內容,缺乏趣味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不高,要想培養學生的鍛煉習慣,就必須在體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方面做出改變。一方面增加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另一方面豐富教學內容,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增加小學生喜愛的運動內容,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運動,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中。
二、集體協作,塑造學生良好品質
體育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能,提升身體素質,還可以在運動中開展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提升體育教學的育人成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良好品質的培養。
首先,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體育教學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員,樹立集體榮辱觀,提升學生自身行為的規范性。如列隊是考驗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環節,個人的不協調會影響到整個隊伍的整齊度,因此,教師要通過嚴格要求來培養學生的紀律性和集體主義精神。
其次,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精神。體育課中身體活動的內容居多,很多項目技巧性較強、難度和運動量較大,很多學生由于身體素質或心理原因,存在怕苦怕累怕受傷等情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幫助和鼓勵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用堅韌不拔的精神完成學習任務。
再次,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發展意義重大,教師要通過對教學內容和形式的科學設計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如競賽游戲是小學生非常喜愛的一種運動形式,教師根據教學需求設定任務目標,然后,通過分組比賽的形式來培養小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三、良性互動,培育學生自主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于小學生的體育學習,對小學階段其它課程的學習以及今后的長遠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通過體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和體育教學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習慣。
首先,培養學生養成課前準備的自主習慣。充分的課前準備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意識到課前準備的必要性,通過一定的任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課前準備。如課程結束后告知學生下節課的上課時間及內容,讓學生按照教學內容準備所需的服裝、鞋帽、器材、道具等,讓學生養成自主準備的好習慣,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意義重大。
其次,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和學習能力。很多小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等現象,在體育課中這一問題更加嚴重。體育課通常在室外進行,缺乏教室內嚴肅的學習氣氛,很多學生把體育課當作了自己的放松時間,聽課更加散漫,因此,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聽課習慣的培養。一方面可以通過設計新穎的教學內容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聽課效率;另一方面針對不認真聽課的學生制定一定的懲罰措施,如蛙跳、跑步等,激勵學生努力聽課。
四、善用規則,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規則意識和習慣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至關重要。在規則的約束下,學生可以更好地遵守課堂紀律,專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在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培養良好的行為素質,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規則習慣是非常必要的。體育教學中不論運動鍛煉還是比賽都存在很多規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這些運動規則來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以培養小學生聽指令快速行動的規則為例,很多學生都存在拖拉、懶散的問題,在課堂中老師下達指令后,學生通常不能迅速按照指令完成動作,導致教學節奏拖沓、散漫。因此,教師要采取相應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通過故事、實例等給學生灌輸規則意識和概念,讓學生形成聽指令迅速行動的觀念;另一方面通過設計游戲、比賽等提升學生的行動力。如設計一個“半分鐘”游戲,要求小學生在完成以下行動的時間控制在半分鐘,如上課列隊、活動分組、活動結束后的集合等。可以通過單人評比或小組評比的方式進行,如果沒有按時完成要接受一定懲罰,以此培養小學生的反應和行動速度。除此之外,體育課程還有很多其它環節對學生規則習慣的培養作用重大,如運動器械的發放、收取、擺放規則;游戲或比賽中團隊合作、遵守游戲規定、客觀公正的規則等,這些行為規則習慣的培養和鍛煉不僅有利于體育教學和學習,對小學生學習其它科目和日常生活也有重要意義。
五、教師示范,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會影響小學生的習慣養成外,教師的示范作用對體育育人效果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育還不成熟,容易模仿他人的行為、語言等,教師的個人行為和思想直接影響到小學生的習慣養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通過正面的言傳身教來教育學生,提升體育的育人成效。
首先,教師教學態度要嚴謹認真。課前認真備課,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情況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課堂教學過程中,動作示范要標準優美,讓學生感受到運動的健康和美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指導和糾正學生動作時要有耐心,多用鼓勵的話語來引導學生;課后注重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通過自身良好的鍛煉習慣來影響和感染學生,使學生真正愛上運動。
其次,體育教師通過自身表率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教師要時刻注重自身修養。在日常教學中語言文明簡練,切忌采用不文明的表達方式。穿著打扮得體,與學生交流親切和藹,平易近人,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和熏陶,提升自身素質和修養。在體育教學中,提升育人成效僅僅依靠教師的說教是不夠的,還要從教師素質、外部環境等方面努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提升。
總之,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長遠發展意義重大。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小學生的行為習慣,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規則習慣和鍛煉習慣。提升體育的育人成效和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值得體育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孫立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嘗試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1).
[2]姚紅利.淺論體育游戲對小學體育教學的影響[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01).
[3]于俊偉.小學體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培訓,2015,(12X).
[4]王華娟.試分析提升小學體育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
[5]馮蕾.基于創新角度的小學體育教學方法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01).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