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霄
【摘要】本文通過對近三年全國卷高考試題的命制規律進行分析,發現傳統文化在其中的分量日益凸顯。傳統文化知識是語文試題的中國基因;傳統文化禮儀飽含語文學科的中國涵養;傳統文化思維體現中國式的超拔智慧。傳統文化是高考的重點考查內容,也體現了語文學科的主要學科特征,而語文學科的旨歸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正是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關鍵詞】全國卷 試題命制 傳統文化 人文素養 語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04-02
2017年高考塵埃落定。深入研究近幾年全國卷高考試題,就能看出試題命制與新一輪教育改革甚至國家教育戰略方向之間的緊密關聯。國家主席習近平講話中多次談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表達對傳統文化、對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而作為最綜合性、基礎性的一門學科,語文的教育目標即是中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亦即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高雅的言談舉止等等,這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育中的具體實現。
作為中學教育成果的集中考查,高考試題無疑會突出貫徹語文教育精神,而傳統文化不僅是語文學科的天然屬性,更是近年來社會熱詞“文化自信”、“立德樹人”在教育領域中的具體執行。本文試從近幾年的高考題例出發,探究傳統文化在高考題目命制中的顯現。
一、傳統文化知識是語文試題的中國基因
傳統文化知識是民族文化的瑰寶,它精彩紛呈、包羅萬象,無論是漢字起源的智慧還是神話傳說的奇譎,無論是大秦帝國的滄桑還是漢唐盛世的輝煌,無論是詩詞歌賦的璀璨還是青瓷紫砂的拙樸,中華民族五千年沉浮,成就泱泱中華古老而厚重的底子。放眼語文課堂,定有傳統文化特質;而語文試題亦循此寶庫,信手拈來處處學問。
在社科類論述文的考查中,2015年全國Ⅰ卷摘選自《宋代信用的特點與影響》,探討宋代信用金融體系下的城鄉發展史;2016年的全國Ⅰ卷文章選自《近百年來的殷墟甲骨文研究》,梳理殷墟甲骨文研究的學術成果;2017年全國Ⅱ卷《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是對青花瓷發展黃金時代的回望;2017年Ⅲ卷是《留住鄉愁》,帶領學生回望的是傳統中國的鄉村鄉情。論述文專題內容豐富,選材角度多元,而多以中國傳統社會文化和民俗生活為主題,呈現了高考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視和希望中學語文教育關注傳統知識浸淫的美好祈愿。
當然,高考對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視不僅僅在于閱讀材料的選擇,還在于試題的考查形式。縱觀近些年的高考題型變化,這種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文言文方面,從2015年高考開始,取消實詞理解選擇題,增設了對文化常識的考查;常見成語的考查數量也從四增加為六;17年全國Ⅰ卷作文材料中“中華美食”、“長城”、“京劇”等關鍵詞更是從最大分值的題目命制板塊重點突出文化傳統精華,讓中學生深入了解從日常飲食到傳統國粹的文化內涵。
二、傳統文化禮儀飽含語文學科的中國涵養
中國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悠久的優秀文明,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便是“禮”統天下的禮儀之邦。誠然,禮制文明中的繁文縟節誠然已經不再適應人人追求平等的新時代,但是平等雖然可貴,與人相處中身份模糊、謙敬錯位卻也是現代人的粗糙弊病,尤其陌生人社區生活愈加普遍的今天,以禮相待、彬彬有禮并不過時,謙謙君子仍然應該是語文教育能夠有所為的其中一種,所謂“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應是每一個教育者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文明其精神”亦應是我們努力之所在。
慶幸的是,語言表達的準確、語言使用的得體一直是高考的關注點,在語言文字應用板塊,成語術語和病句題是傳統常考項目,不合語境、張冠李戴、褒貶失當的考點往往出現,而2017年高考題,又新增了語言得體的專項考查,這無不在提醒語文學習者語言文字使用的正確,語言表達注意使用場合及對象等的得體問題,而這不正是文明禮儀在日常對話交流中的恰當實現嗎?《中學生教育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學會文明的和他人溝通和交際。高考語言得體中的“寫信垂詢”、“有事失陪”、“請不吝賜教”“恭候多時”等等的文雅語匯,定會讓考生在緊張的考試之中心頭一暖、會心一笑吧?傳統文化飽含雅意,日常生活體現古意,語文學科教育才更有令中學生津津樂道的詩意。
三、傳統文化思維體現中國式的超拔智慧
語言文字影響人的思維。作為中國人,漢字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文化印記。我們以漢字為用,凝鑄成細密而廣大的中國式思維:我們是隱忍的,更是頑強的,所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纖細的,更是蓬勃的,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內斂而善意的,所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包容而開放的,所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是古老東方文明的生存智慧,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注腳。作為新時期高中學生,理應浸淫在中華傳統人與自然的和諧里,受教在傳統中華君子人格的養成里——核心價值觀正是語文課程的方向。
所以在高考試卷美妙的詩詞里,考生嘆“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的江流大氣象(2016全國Ⅰ卷《金陵望漢江》);贊“鄉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的清明政治(2017全國Ⅰ卷《禮部貢院閱進士就試》);賞“世間富貴應無分,身后文章合有名”里文人的傲骨和狷狂(2017全國Ⅲ卷《戲贈元九、李十二》)。而文言文章的主人公,更多是護民柱石、國之棟梁,他們或少有大志,秀拔于群(2015全國Ⅱ卷 來護兒);或剛正不阿,為官清廉(2016全國Ⅲ卷 傅珪);或為人審慎,簡言服眾(2017全國Ⅰ卷 謝弘微)……在對中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完美人格的塑造上,古詩文選題者可謂用心良苦,用情頗深。
當然,古詩文之外,寫作更是語文素養考量的重中之重了。2017年的全國Ⅱ卷作文材料中,“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后世”一語道出中華文化傳承的優良傳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更是磅礴豪邁中突顯中華民族傳承之外的創新和向前,所以有了“移動支付”的便利快捷、有了“共享單車”的綠色共享、有了“一帶一路”的高遠戰略(2017年全國Ⅰ卷)。“讓年輕人讀懂中國五千年,讓五千年中國更加年輕”,這是語文,更是人生。作文即做人,于是在情與法的沖突里,“小陳該不該舉報父親老陳”成了高考后的社會熱點追問(2015年全國Ⅰ卷);“誰是這個時代更具風采的人物”,讓人們反思人生意義,重建價值觀(2015年全國Ⅱ卷);指引學生更加關注自我,于是讓考生從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出發,思考“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三種途徑對語文學習的幫助(2016年全國Ⅱ卷)
四、結語:語文學科的旨歸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語文教育,是語言的,更是審美的;是工具的,更是人文的。傳統文化,可謂是人文與審美之大成者,無論是仁智相濟的民族精神,還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志趣,無論是家國天下的赤子理想,還是詩意幽美的人文情懷,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現代呈現。如何在光怪陸離的紛繁世界守住傳統文化的根脈,語文教育可謂任重致遠。
高考具有選拔功能,更具有育人功能,所以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育人為本”,而新高考的核心亦在把有利于學生健康發展和成長作為出發點和終極目標。育人功能的考生評價,對教育過程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從這個意義而言,語文職能與高考改革方向不謀而合。高考試題中越來越彰顯著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分量,而這正在提醒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的弘揚傳統文化之責。于學生而言,“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在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里徜徉,方深厚廣大,品高致遠。
參考文獻:
[1]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寧,語文核心素養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
[3]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顧之川,顧之川語文教育新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