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福運
摘 要: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道德原則,是學校教育的起點和落腳點。學校和老師有責任有義務通過重視對學生美育的熏陶、日常學習生活活動的規范和引導、遵法守法意識和行為的培養與生成及在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社會公德的因子諸途徑積極引導和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
關鍵詞: 社會公德 審美教育 傳統文化 法制教育 社會實踐
社會公德即社會公共道德,指的是人們社會公共生活、人與人的日常交往中應當遵守的一般行為準則。其內容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三個方面的道德規范,具體如文明禮貌、見義勇為、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講究公共衛生、拾金不昧等條目。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所必需的道德原則,是人們發展利益的共同要求,是一切道德中最根本最普遍的道德層次,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反映,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學生德育發展的需要。所以,社會公德應是學校教育的起點和落腳點。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法制建設滯后、不健全、社會公德先天發展不足、人口眾多而且人口素質相對低下的發展中國家,學校更應該重視學生公民公德的生成和培養。那么,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呢?我試列舉以下幾條僅供參考。
一、審美教育的窗口作用
審美教育的窗口作用主要指:一是審美教育貫穿于各科教學之中,二是審美教育對學生社會公德的培養最有成效。審美教育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發現美、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生活趣味和質量,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情感是審美教育的核心,也就是說審美教育是情感教育,是在學生個性化道德發展需要和主體性、自覺性發展的基礎上塑造人格。所以審美教育和學生社會公德的培養有著相通、相溶、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在審美教育里,可謂美在情中、情在美中、情景交融,以情感人、情在理中、以理服人。這樣通過審美教育,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判斷、道德意識和信念和諧統一,促使學生生成自律人格,養成自覺遵守和維護社會公德的良好習慣。比如,展現歷史教學的自然美,老師要精神飽滿,神采奕奕,落落大方,親切自然,并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教具、電子課件等具體形象的手段描繪和展現具體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概念、歷史地理中所涵化的自然美(如唐太宗時,九成宮那依山傍水,精巧絕倫的宮廷建筑,郁郁蔥蔥的山林,濕潤宜人的氣候,潺潺流動的醴泉,以及求諫納諫,君臣共治的歷史畫面等),讓學生在興趣中、在娛樂中心情舒暢地感受美的風姿。所以自然美是人為的,由人創造的。人創造了自然美,為了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人類、服務于社會。自然界的美與丑、好與壞、發展與破壞直接關系到人類的幸福和未來。這樣學生不僅認識了自然美,欣賞了自然美,而且會積極地創造美,自覺地保護自然,保護環境和生態平衡,維護社會公德。
二、傳統文化的啟發和借鑒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尚德型文化,從產生到發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并深深根植于中國社會的沃土,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社會功能,對每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人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培養學生的社會公德不能不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系起來。如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厚德載物、以善為本、自敬敬人、禮讓為先、嚴己寬人、樂群貴和、剛健有力、自強不息、經世致用、以公為先、天人合一的思想,具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樂與天地同和”、“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普濟天下”等信條,從中領悟到尊敬他人、禮貌待人、團結友善、關心國家、服務社會、大公無私、保護自然、積極有為、嚴于律己、克己奉公等社會公德意識。因此,傳統文化為我們準備了取之不竭的素材,老師應認真地挖掘,領悟真諦,為生成學生的社會公德服務。當然,傳統文化畢竟建立在自給自足狹隘封閉的小農經濟和血緣宗法制的倫理思想及中央集權的封建大一統的基礎上,核心內容講的是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和人與人交往中的倫理關系,是所謂的“私德”,而相應缺乏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公德”觀念。即使這一“私德”,也是在血緣宗法制的支配下,在家族、親族、鄰里、朋友中間展開,哪怕是君臣關系,也是宗法制下的父與子關系的機制,家國同構,國家、社會也是家庭的機制。每個人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只能是血緣宗法關系的縮影。這樣在當代社會,如果道德認識模糊,價值判斷有誤,往往會因為推崇傳統文化的“私德”而使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宗派化、特殊化、庸俗化。本來是上下級平等的同志關系,有可能演繹為下級對上司的絕對忠誠和盲目服從,本來是檢舉違法亂紀的正義之舉,有可能會被視為背信棄義、落井下石、恩將仇報,君子不屑的“小人”。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政治文化,太偏重修身和克己。在封建社會中,它教每個人都成為封建倫理道德的實體,失去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淪為封建帝王的忠實奴仆、名教綱常的殉道士和封建主統治下愚昧無知的螻蟻之眾。這種甘于沉淪、自卑自賤、不講個人需要、沒有思想、沒有獨立意識、缺乏主見和創新的人格培養目標和社會公德的塑造背離。所以,老師在運用傳統文化發展學生社會公德的同時,對傳統文化也要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吸取精華,擯棄糟粕,揚長避短。另外,鑒于傳統文化“私德”尤厚,“公德”相對不足的弊端,促使老師注意加強對學生社會公德意識的滲透和培養。
三、重視社會實踐活動的道德踐履作用
要使社會公德內化為學生日常行為的實際需要,進而內化成學生的道德行為和習慣,就要通過一系列道德實踐活動完成。正如德育專家所說的“倫理學就是實踐的科學”,“現代德育過程的本質是在實踐基礎上,社會思想道德個體化、個體品德社會化的統一過程”。人的生存和發展是離不開社會的,人是社會中的人,是社會活動實踐中的人,這說明學生公德行為的形成同樣離不開社會,離不開道德實踐活動。還有通過道德實踐培養學生的自律人格和公德行為習慣是學校德育工作的終極目標。所以,學校和老師在自愿的基礎上,多組織、多支持、鼓勵學生走上社會、融入社會,向社會學習,接受社會的檢驗、啟發和教育,體驗公德情境,堅定公德信念,錘煉公德意志,并且勇于矯正社會上公德失范的言行。這些社會實踐活動諸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活動和學雷鋒活動等促成學生知行合一、言行一致,養成良好的公德習慣,成長為社會責任感強的講公德的合格公民。另外,學校是社會的一角,是社會的縮影,所以學生的社會識見活動表現在校園里,貫穿于學生的日常行為。比如學校、老師和班級結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和思想實際,有計劃、有層次地制訂出社會公德的文明公約若干條,并且有與之相適應的監督制約機制、評價體系、反饋和矯正功能及較強的操作性。讓社會公德在學生的身心深處扎根、發芽、開花、結果,讓社會公德之樹常綠。
四、法制教育的規范引導作用
公德和法律均是維護社會生活穩定的重要規范。它們之間雖然有著重大區別,但也有緊密的聯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中師《道德常識》教材曾提到法律和道德的聯系:在調節的內容上相互滲透,在調節的功能上相互補充,在調節的實施上相互支持等。這對法律和公德之間的聯系有著相通作用。因此,重視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宣傳和校規校紀的約束能夠促進學生社會公德的養成。比如當學校和老師把對學生進行的法制教育宣傳作為學校公德培養的一種手段并且發揮與學校公德教育相同的職能時,法制教育宣傳就能起到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教育和培養學生社會公德的作用;當有些學生對社會公德知而不行、行而不果、知行不一、明知故犯時,法律教育和校規校紀本身的規范性要求就能起規范這些學生言行,喚起他們的道德理性和良知,敦促他們改過遷善,逐漸樹立社會公德意識的作用;當隨著學校和老師對學生法制教育宣傳力度的加大時,當法制思想撞開學生的心扉、沁入學生的心田時,當學生了解到我國法制先天不足和滯后及由此造成的各種社會弊端和滋生的社會丑惡現象時,學生就會認同法律,就會向往未來的法制社會,就會自覺按照法制社會的要求約束自己、發展自己,遵守社會公德。這就是法制教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總之,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的培養是學校德育教育的一項十分艱巨同時具有普遍意義的工程。學校和老師要在尊重學生道德需要和主體性的基礎上,通過多途徑、多形式的公德教育手段,積極開展學生的道德實踐活動,行之有效地生成學生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公德行為和習慣,為把學生培養成合格的講公德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公民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唐凱麟,曹剛.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1.
[2]葉奕乾.心理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4.2.
[3]克羅齊,著.朱光潛,譯.美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