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業已成一線教師教學創新、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基礎。“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與靈魂;該教學思想既符合了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核心理念,同時也能夠真正達到提升學生生活化學習與個性化發展的目標。筆者結合多年初中地理教學經驗,對如何運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來全面提高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有效性進行淺顯闡述。
關鍵詞:新課改;幸福教育;高中地理;教學創新
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內容;其中“生活即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與靈魂。“生活即教育”既蘊含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符合新課改的核心要求。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客觀地結合學生的學情與生活,為學生創設更多的、適宜的生活情境,可以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去主動思考、討論、驗證更多的地理問題,掌握更多的解題思路與技巧,并使其所學到的地理知識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
一、 回歸生活,激發地理學習興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思想,他主張“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觀念。所以,回歸生活既是地理教學創新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提高初中地理有效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許多初中地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通常以考核為目標,以考核成績來評價學生綜合能力,進而導致其在教學實踐中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無法實現對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甚至造成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不重視等問題。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讓教學真正地回歸生活,通過滲透生活化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才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關鍵環節。如在“地球公轉與自轉”教學中,教師可以借用學生學習過的《七律·送瘟神》(毛澤東)中的“坐地日行八萬里”一句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這句詩是否具有科學依據?”“若有科學依據,如何對其進行科學解釋?”學生則可以通過地球的運動(公轉和自轉)來進行科學解釋,這也能夠“證實”這句“坐地日行八萬里”的可能性。這樣的生活化問題導入,既可以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還可以調動學生自主參與、思考及探究的積極性,進而為提高教學有效性奠定了基礎。
二、 走進生活,發現更多地理問題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陶先生認為:現實生活可以促使學生學習、汲取到更多的知識。地理知識恰恰是源自于現實,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并在自己的生活之中發現更多的地理知識與問題,同時,還要幫助、引導學生學會自己去到生活中“尋找”更多的地理知識,并善于利用自己所學習到的地理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有目的地幫助、引導學生將教材中的地理知識“還原”為生活“原型”,進而達到走出教材,走入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學習目的。如初中地理教師在講授“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時,就可以借助生活中學生經常聽到的“發展中國家”與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聯系,使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祖國,了解自己的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同時,地理教師也應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與分析,潛移默化地與地理知識的學習與應用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在講授“中國的民族”時,則可以讓學生自主舉例自己了解或認識的不同民族的同學、朋友,這對學生了解、學習不同民族生活習俗、民族特色等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避免因“死記硬背”而引發學生反感、厭學現象。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自身所熟悉的城市、景觀等去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識,如鼓勵學生能夠在旅游的過程中自主地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地理知識等,這樣既能讓學生對概念化的地理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將更多的地理知識應用到生活之中,反之也可以使學生在生活中自主學習到一些教材之外的地理知識,這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與應用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三、 創設問題,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地理知識多具概念化、抽象化特點,往往令初中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很難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以致用”,這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教學做合一”的具體展現。初中地理教師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為學生創設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之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促使其能夠將所學習到的知識真正用于生活。如地理教師在講授“我國的水資源”一節時,則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展示一些水資源的情境(如水庫、三峽大壩等),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生活化的調研活動,即讓學生了解本地的水庫、水資源以及生活中水資源浪費(或節約)情況;同時,還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調研結果提出一些節約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對策,并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調研結果與對策等進行課堂展示。若教學時間充足,教師還可以采用討論的形式,指導學生共同對某一水資源浪費(或節約)問題進行集中討論,共同研究解決辦法等。這樣的拓展性的教學,既可以豐富生活化教學內容,也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地理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同時,還可以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地理知識的用處,并在地理知識的應用過程中能夠真正結合自己的現實生活去解決問題,在增加學生地理學習興趣與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也提升了教學有效性。
綜上所述,地理知識源于生活,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有機地將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運用于初中地理教學之中,使地理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生活形成一個有效的融合,促使地理教學生活化,將地理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能夠從生活中認知地理,并利用地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正將地理知識“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 劉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初中地理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6).
[2] 陳海霞.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與實踐反思[J].中學課程資源,2014(10).
[3] 黃豐安.走進生活,貼近生活,聯系生活——淺析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策略的應用[J].讀與寫雜志,2016(12).
[4] 穆昌群.以《季風氣候顯著》為例——談初中地理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6(8).
[5] 吳鵬.汲生活之源,綻課堂之花——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思考[J].考試周刊,2014(13).
作者簡介:吳桂壽,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水北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