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迅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要通過總結交流、實踐操作、調查研究以及課堂教學等形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且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研究能力;研究型學習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為學生地理知識,同時還要有意識以及有目的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讓學生自主進行研究型學習。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研究情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獨立以及自主的進行調查研究、實踐操作,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能力、探索精神、研究態度的全面發展。
一、培養觀察能力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一些研究性問題,并且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課下為學生設計研究課題。根據當地的地理實際情況,提出發展中遇見的問題,并且讓學生嘗試給出解決辦法,例如城鎮規劃、旅游交通、產業結構、環境保護、工業布局以及資源短缺等內容[1],促進學生關心城市發展,并且用地理知識嘗試解決問題,開展主動思考,培養學生大膽質疑以及善于思考的品質。
觀察能力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基礎,在課堂中,教師要通過圖表材料以及地圖,引導學生讀懂圖表所顯示的信息,并且從圖表中獲取相關素材,經過判斷推理、分析比較等思考活動,進而做出理性判斷,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自身的觀察能力。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充斥著大量的圖片和表格,其是教材的關鍵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地理知識最直觀、最形象的材料。富含很多地理信息,可以提供給學生探討交流以及整理信息的更多可能。例如在學習交通網絡中點和線的知識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該圖都呈現了哪些相關信息?第二,修建交通網絡的依據是哪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圖片,并且引發學生的思考。
二、培養動手能力
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地理實踐活動,其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有利于擴大以及豐富地理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地理知識運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愛好和興趣,幫助學生養成探究的好習慣,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吃苦耐勞精神以及探究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地理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走進自然,認真觀察客觀現象以及事物,透過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質,進而通過觀察發現事物的規律,然后開展研究[3]。
研究能力要求學生多動手,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試驗和分析,得出結果,進而發現地理規律和原理,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研究能力。教師要根據教學需求,合理設計實驗讓學生獨立動手完成,在實驗中獲取真理。例如在學習生物與土壤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近距離的觀察土壤,并且帶回土壤的樣品進行實驗,分析土壤中的各種元素,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記錄關鍵數據并且分析,最后寫成小論文或者實驗報告。
三、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教師要在地理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形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并且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查找資料、運用知識,獨立的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會通過不同渠道獲取教材內以及教材外的知識,提高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并且增強主動探究以及團隊合作的意識。教師要為學生科學設計探究的課題和目標,提供給學生體驗創造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獲得發展,由于地理現象以及問題具備較強的復雜性,在解決過程中,學生會遇見不同程度的困難,因此,教師要適當的指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難點和重點問題,進而不斷分析,破解地理問題。
四、培養合作能力
地理學科與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具有緊密的連續,當前世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以及人口過多等問題,都對人類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研究性學習可以促使學生更加深刻的體驗和了解地理學科,進而幫助學生養成實事求是、貼近現實的研究意識。學生在開展資料查閱以及社會調查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自身創造潛力,在社會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研究經驗,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當前社會科學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每個學科的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地理學科的知識也更加復雜,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地理學習的質量。現代社會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在地理教學中,實行合作探究學習,在提高學生對社會關注以及了解的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勇于表達自己意見和觀點的能力,與同學分享研究以及交流成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研究性學習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地理知識的方式以及渠道,在對地理知識研究的過程中,促使學生體驗人生、了解社會以及關心現實,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感性知識,讓學生擁有完整以及精彩的學習經歷。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開放性以及探究式思維模式,不僅要注重傳授地理知識,更高注重培養其研究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