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明
摘 要: 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地理教學案例的選編原則,分析地理案例教學的兩種類型及實施地理案例教學應處理好的四種關系,初步探討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案例教學 高中地理教學 教學法運用
地理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教學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的一種地理教學方法。開展地理案例教學的探索和應用是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要求,同時是高中地理開展研究性學習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高中地理新教材是以人類的生存環境及其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層次構建教材體系的。采用原理與事實之間新的聯系方式,如以典型個案或實例說理,成為新教材的突出特點,尤其是人教版地理必修②、必修③采用地理理論與案例相結合的原則,用大量案例分析問題,這些都為地理案例教學實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一、地理教學案例的選編原則
地理教學案例的選編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選編恰當的且符合學生水平的案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有力保障。因此,選編地理教學案例應注意以下原則:
1.客觀性與針對性。地理案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案例的選編應該客觀地遵循教學目標要求,客觀地源于教材內容的主干知識,并且符合高中學生認知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要有針對于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選編自然和社會存在的地理事實,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規律,揭示案例的內在聯系和地理原理。
2.教學性和啟發性。作為教學案例,其必須服務于教學目標,符合教學客觀要求。因此,地理案例教學必須具有地理特色,盡可能采用圖表數據、圖示圖片等,突出學科特點。同時要直觀地引導分析案例,再現教學目標。例如:鞍鋼和寶鋼的區位選擇(必修②)以圖示的形式,啟發學生自己歸納兩大鋼鐵工業基地的地理位置、資源供應和交通運輸情況等。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明確影響工業布局的主要區位條件及制約發展的區位因素,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兩大鋼鐵工業區的發展方向及整治措施。
3.時代性和新穎性。案例編寫要抓住時代主題和社會熱點,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以及學生經驗和體驗,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使所學內容變得生動、鮮活,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使學生感到地理對自己的終身發展有用。近幾年來高考命題材料的選取顯示:“既考查熱點時事問題,又不回避熱點追蹤。”如2016年全國高考文綜卷Ⅰ第36題以“廣西橫縣茉莉花茶產業”為背景,考查當今熱點“新農村建設”,體現了時代特性。所選編的文字材料和地圖均源于教材之外,不以老面孔形式呈現給學生,充分體現了題材的新穎性。
4.典型性和知識的遷移性。案例教學運用于課程內容設計,即從同類中選取隱含著本質性因素、基礎性因素的內容作為典型案例,讓學生透過案例窺一斑而見全豹,舉一反三,學習認識問題的思路,然后由個別的知識向同類的知識遷移,進而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論。例如:必修③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講“荒漠化的防治”、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講“流域的綜合開發”。縱觀必修③體例,都是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某類區域的開發與治理。地理高考歷來重視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2016年全國高考文綜卷Ⅰ第36題以“廣西橫縣茉莉花茶產業”為背景,考查“區域經濟發展”。
二、地理案例教學的基本類型
1.從例到理型。即引導學生運用案例,結合相關地理知識,大膽進行獨立思考,積極參與交流和研討,富有創造性地進行探索實踐,尋找案例蘊含的地理規律。例如:教材以魯爾區為例(必修②),分析傳統工業區的區位特點:豐富的煤炭資源,離鐵礦區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和廣闊的市場等。
分析案例關鍵是師生互動,將地理案例的內容與相應的地理知識聯系起來,揭示地理案例與地理原理之間的聯系,討論其發展變化規律。在案例分析中,教師主要作用在于:啟發引導→總結升華→知識拓展。教師分析魯爾區案例時,應引導學生回顧區域地理中“德國”的基礎知識,啟發學生從煤鐵資源、水源、交通和市場條件等分析魯爾區優越的區位條件。進而總結出傳統工業區布局的一般區位條件,同時引導學生知識拓展,舉一反三,如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及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傳統工業區都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從理到例型。即給出基本地理概念、基本地理規律,啟發學生運用概念、規律,發散思維,以例釋理,以例證理,從而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教材在講解“循環經濟”(必修②)時就采用此法。教材先講循環經濟的定義及三個原則,在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是清潔生產;后講清潔生產的定義及與末端治理的比較;最后用案例“河南某酒精總廠的清潔生產”進一步分析說明清潔生產。這一類案例教學教師首選應給出準確的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啟發學生用典型案例理解地理概念、地理規律的本質內涵,重在引導學生運用發散思維,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及學生經驗和體驗,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從而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實施地理案例教學法應處理好四種關系
1.處理好教學新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系。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教師在課堂上營造適合每位學習者的環境,從以教材為主走向以學生發展為主,從以講授為主走向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為主,這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摒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而地理案例教學即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采用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研究,從中培養學生能力的一種“開放式”教學模式,是符合新課程、新理念的教學方法。
2.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關系。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這使得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在于啟發引導、組織調控、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在寬松、自主的狀態下,運用相關地理知識,大膽進行獨立思考,積極參與交流和研討,富有創造性地進行探索實踐。
3.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系。地理案例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地理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就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運用相關地理知識,對典型案例的自主探究,并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富有創造性地進行探索實踐的過程。
4.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系。傳統地理課堂教學,學生主要是“聽中學”和“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學生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錄像,在聽或看的過程中思考、記憶,這是接受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組織、指導下,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自己發現問題,自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地理案例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做中學”,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從“開放式”教學的個案分析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伴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地理案例教學這一符合新課程、新理念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不僅會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還會促進地理教學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