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亞軒
摘 要: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這既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素質教學的目標所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分析了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養等問題。
關鍵詞:高中數學;自主探究能力;培養
高中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這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1.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不高
由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通常都是課堂的主導,而學生更多的則是聽課,題海練習,自主學習的機會不多,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依賴心理,或者是懶惰的心理,不愿自己主動學習,以學完教師講的內容,做完教師布置的作業成為對自我的學習要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再者,教師與學生間缺乏交流溝通,使得教師對一些學生的學習狀況不是很了解,講課中沒有關注這些學生,沒有就學生的實際狀況施行因材施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因跟不上教師講課速度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沒了自信心,更不會去主動學習;即使是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因課堂上教師用了很多時間講課,而課后家長又給報了各種補習班,占用了自己學習的時間,也導致自主學習的機會不多,而且因身心太累,也沒有積極性再去主動探究學習。
2.教師教學觀念未轉變,忽視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以及承受著應試教育的壓力,想盡可能多地將知識教給學生,將應試方法傳授給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只要求學習一切按照教師講的,教師安排的學習步驟、學習方法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限制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進而也阻礙了學生高中數學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綜上,以上的教學現狀都沒有關注培養高中學生數學學習中的自主探究能力,這都不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不利于培養學生數學的綜合素養,也無助于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高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轉變教師觀念,重視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綜合素質上面,關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真正從應試教育模式向素質教學方式轉變,將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將課堂時間更多地留給學生,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起到引導和輔助教學的作用。為了適用這種轉變,教師需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以及教育理論修養,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而且這種探究式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問題相對較多,教師必須能夠及時應對,這也需要教師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
2.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高中數學教師改變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自然要有相應的改進。根據教材,再結合學生特點,探究恰當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切實讓學生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興趣、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地自主學習。要激發學生對學習枯燥、難懂的高中數學的興趣,教師需要將課堂教學設計得具有趣味性或者具有挑戰性,至少在導課方面要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問題導入的方式。舉例來說,“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部分,教師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從1加到100的和是多少”這個問題,有的學生開始加了,“1+2+3+…+100”,感覺這題不難,但是需要時間;有的同學也在想別的簡捷方法。通過這個小問題,足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看似簡單卻不容易解答。教師接著及時總結,這就是今天要講的等差數列的加法,然后接著開新課;也可以采用講一段小故事或者笑話的方式,總之,只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都可以嘗試來用。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采用將時間充分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學習任務分配給學生,他們小組成員間既需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又需要互相合作,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進了同學間的感情,加深了對協作意識的理解,有效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合作學習的過程,也是師生增加互動的機會,教師由講臺來到臺下,跟學生一起探討問題,解決問題,也增進了師生感情,易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非常有利。
總之,高中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控能力,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問題。只要教師不斷地給予他們積極引導,適時地指導,專注于對學生的培養,相信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會養成,學習的自主探究能力一定會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劍.高中數學“自主學習”方略組合[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3).
[2]王德先.基于新課程下的高中數學教學方法[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3):236-237.
[3]王金山.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自主學習教學研究[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2):1324-132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