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倩
摘 要:情境教學法能夠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所以教師應該積極使用情境教學法,從而為學生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根據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就如何在小學數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小學數學;意義
一、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有利于避免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脫節的問題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教學內容不能有效地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的問題,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不能將學到的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的問題。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就在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使用情境教學法將會有效地改善這樣的問題。情境教學法能夠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這樣能夠將動畫、聲音、圖片等內容進行有效統一,這樣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到數學是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的,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認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積極創設多媒體情境,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知識內容。
2.有利于教師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的問題,這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出現這樣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一味采用傳統的教學理念,這樣會降低教師教學的趣味性。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情境教學法就能夠有效地改善這樣的問題。教師使用情境教學法能夠將生活元素滲透到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這樣能夠有效地增加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情境教學法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我認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活元素有效地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從而實現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有所收獲的目的,同時這樣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1.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多媒體情境
多媒體設備能夠做到將圖片、動畫等內容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給學生帶來直觀的印象,同時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觀看多媒體設備上播放的內容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師在使用情境教學法的時候應該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創設多媒體情境。例如教師在教學“旋轉”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在課余時間制作旋轉的Flash動畫,然后在上課的時候為學生播放,并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動畫的內容,在觀看之后,想一下這個圖形的變化都有哪些特點。”學生積極觀看動畫內容,在觀看之后,學生積極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旋轉就是圍繞一個圈進行轉動。”還有的學生說:“旋轉就好像我們在原地轉圈。”這樣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提高了對旋轉的認識,這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了一系列的圖片,并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圖片的內容,在觀看之后想一下哪些圖片是旋轉。”學生積極觀看圖片的內容,多媒體設備的運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圖片中的摩天輪在轉動的時候應該是屬于旋轉的。”還有的學生說:“風扇的風葉在轉動的時候也屬于旋轉。”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初步認識,還能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認識。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讓學生仔細觀看圖片內容的方式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從而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2.將生活元素滲透到教學當中,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再現生活內容,這樣學生就能在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結合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開展情境教學的時候應該積極滲透生活元素,進而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例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請你們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三角形的呢?”學生積極就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有的學生說:“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用的三角板是三角形的。”還有的學生說:“學校門口的伸縮門中的一部分是三角形的。”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說得都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想一下這些圖形為什么是三角形的呢?”學生進行激烈的討論,但是并沒有討論出什么結果,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可以根據大門的特性,想一下為什么會是三角形的呢?”學生一回答道:“為了更加穩固。”教師笑了笑說:“這位同學說得很好,這也體現了三角形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三角形更具有穩定性。”這樣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提高了對三角形穩定性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充分使用多媒體設備,創設多媒體情境和將生活元素滲透到教學當中,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將情境教學法與小學數學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從而提高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趙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7(6).
[2]田麗新.小學數學提高有效課堂教學的對策分析[J].赤子(中旬),2014(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