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三前
摘要:合理有效地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身臨其境,加強感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思維,輕松地接受新知識。讓數學課堂教學在適度轉變其枯燥乏味面孔的同時,要引導學生最終折服并受益于數學的理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情境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力求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誘使學生把學習活動變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從而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現根據自己的實際教學談談創設情景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能充分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及學數學的愿望。但教師要清楚,有些教學內容并不適合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而應創設數學化的教學情境,讓數字本身散發出無窮的魅力來吸引學生。比如計算題中的各種簡便運算方法的教學,教師完全可以巧用數字創設簡便運算或數學巧算的魅力,吸引學生積極探究其中的數學奧秘。這樣的情境雖然缺乏“生活味”,卻是立足數學本身,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或數學背景,更能激起由情境引起的數學意義上的思考,情境中的“數學味”更濃了。
二、用音樂渲染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課是一門單調而抽象的學科,小學生思維天真而又獲知欲強。實踐證明,音樂也是一種引發小學生注意的一種輔助手段,在數學課上教師可以針對一些課程,進行音樂融入的設計,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讓小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枯燥的數學樂趣。比如,隨著教師的講解,播放輕音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配播兒童輕快樂曲,找出幾名學生,對一個單調數學題進行演繹。教師不斷地變換試題,學生按著教師的答案去找自己的位置。教師還可以在數學課結束部分用音樂舞蹈的形式來結束課程。這樣除了增加課堂的愉快氣氛外,還能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這不僅是優質數學課的需要,也是為了延續下節課做好牽連準備。因此,針對小學數學的單調乏味,教師一定要創設歡樂輕松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讓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進入數學學習活動。
三、觀察導入創設教學情境。
好的導入情境可以起到“敲門磚”的作用,有一些教學內容,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直接給學生展示蘊含一定數學信息的圖片或者視頻,便于學生較好地觀察和發現,盡快激活數學思維。因此,創設情境的素材選擇要精心,要有科學性、目的性,要讓學生感受到濃濃的數學信息,激發他們從中發現數學問題,嘗試性地去解決問題。
例如“角的認識”的新課導入,教師可以這樣談話:“請大家隨著攝像頭到校園走一走,看你有什么發現?”接著視頻播放校園內一些存在角的事物的畫面,如宣傳欄、窗戶、五星紅旗、水龍頭、籃球架等。等學生匯報后,教師引導觀察圖片,并思考: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隨后再抽象出角的本質屬性。如此情境,不拖泥帶水,干凈利落,主題突出,目標明確,既省時又高效。
四、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創設情境。
隨著科學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現代教育手段也越來越豐富,以前的卡片教學逐漸已經被淘汰了,現在大部分小學都是PPT教學的展示,這種新穎的教學展示已經廣受師生們的喜歡,對于老師而言,備課的資源變得豐富了,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來備好一堂好課,吸引小學生。對于學生而言,課堂也變得豐富多彩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取而代之是一些生動的圖片、視頻,由以前的靜態展示變成如今的動態的表現形式,更加具有視覺沖擊感,教學效果更好,因此現在許多小學,基本上都會建立多媒體教室,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五、合作探究創設教學情境。
數學教學中的合作有利于學生思維開拓,改善數學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和作風,從而充分調動學習興趣。科學的合作既要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又要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團結、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增強集體主義榮譽感等,通過合作教學的情境創設,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能培養學生的交往、協作和競爭能力。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或者問題解決式的數學教學時,可以多考慮采用合作教學法去開展。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要學生分組合作,在一種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嘗試不同的方法來求得一個梯形的面積,讓他們在嘗試、合作、交流、總結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動態地進行探索性學習,最終找到求梯形面積的最佳方法。學生通過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有效地建立數學模型。
六、實踐體驗創設教學情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個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之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之變成創造的聰明工具,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讓學生動手實踐、積極思考的學習活動情境,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去研究問題、發現問題,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結論。
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教師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并為每組學生分別提供“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等四組圓錐和圓柱學具以及沙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驗,并要求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報告單里。最后由小組代表匯報實驗結果,歸納圓錐體積計算方法。
“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科學合理的活動情境的創設,不僅符合學生的內心需求,更能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興奮中,從被動的學習情境中擺脫出來。學生看得真切,做得實在,悟得也就深刻,學得也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