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浩浩
摘要:大學期間的英語教學是多數學生面向社會前英語教學的最后階段,相比起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大學英語教學更加側重于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對口語輸出、翻譯及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輸出驅動假設下開展的英語教學研究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是教育界中重點關注的課題,本文詳細闡述了輸出驅動理論的內涵,并對其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旨在通過實證統計分析探究輸出驅動假設對英語教學的作用,從而據此優化教學理念,推動教學體制改革。
關鍵詞:輸出驅動假設;大學英語教學;英語學習
前言:由于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將英語作為基礎科目,使得我國的英語教學基礎相對優異,對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環境。但隨著我國社會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其中英語水平作為檢驗人才綜合實力的重要考核指標,近年來再次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這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高等院校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在英語教學方面更加側重于語言應用能力和口語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關于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又成為了熱點議題。在這樣的背景下,積極推動教學體制創新,加強先進教學理念的研究與實踐應用,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的內涵
輸出驅動假設理論是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文秋芳教授于08年英語教學論壇上提出,其理論提出背景為:由于大學英語教學全課程課時不足300小時,在這樣緊張的教學壓力下,想要讓多數學術像英語專業的學生那樣全方位的掌握英語學習技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由于我國大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牢固,為接受高門檻的應用化英語教學提供了保障,因此,文秋芳教授據此提出了“輸出驅動假設”,即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輸出驅動導向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接受英語教學,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也就是主動的輸出式教學比被動的輸入式教學具有更高的教學效率;其次,隨著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增多,就業競爭壓力逐步提高,為提升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如CET-4、CET-6等大學英語等級考試成為了非英語專業學生爭相報考的科目,但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就業,在教學課時有限的情況下,開展應用型教學針對口語、翻譯、寫作能力的單元教學顯然對學生的英語提升更為有效,也對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礎。
二、大學英語教學的開展情況
輸出驅動理論類似于文理分科,可以讓具備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自主選擇口語、翻譯、寫作等貼近于個人喜好和就業傾向的技能作為顯性的學習輸出目標,而閱讀和聽力等對就業作用和溝通幫助不大的單元技能則作為隱性輸入目標,進行形成應用化、自主化大學英語教學。文教授的理論一經提出,在英語教育界引起了廣泛探討,認為這種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對于傳統英語教學體制的一貫思路:以聽說讀寫譯為基礎,被動地為學生輸入知識體系,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而基于輸出驅動理論產生的學用一體說,在部分高校已經開展了試點工作,其教學流程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由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教學目標;第二,學生以主觀導向選擇學習單元和項目,進行輸出型學習;第三,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和指導,并對該階段的教學情況進行評價。隨著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認識到應用型英語教學的重要性,輸出驅動假設理論下的英語教學實踐活動得到了十足的發展,并逐漸呈現出系統化趨勢。
三、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英語教學實踐
(一)樣本對照
本文以南方某大學2016級本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2個班作為試點教學實踐對照的樣本,其中A班28人為實驗組,B班28人為對照組,共計56人,其中A班以基于輸出驅動理論的產出導向法進行英語教學,而B班學生沿用傳統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標準進行授課,為保證試驗質量的客觀性和公平性,A、B兩班在新生入學時的平均成績是相同的,且試驗時間從2016年9月起至2017年7月共兩個學期的128個課時為準,采用控制變量法,除教學模式外,其他所有影響因素并無顯著差異。研究目的在于通過實例教學試點驗證實驗班是否能夠在成績和應用英語水平上產生優勢,以驗證輸出驅動導向教學法的可行性。
(二)教學模式
首先,嘗試對學生進行知識點和任務輸出,以一篇命題或一段文章作為基礎,給學生預留3-5分鐘的準備時間,可以通過互相交流的方式進行討論,時間結束后開始輸出,之后由教師提供新的輸入材料,并依據學生首次嘗試輸出的階段任務進行優化分解,對學生在首次輸出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行調整和答疑,為后續輸出工作做好鋪墊;其次,翻轉課堂主動權,由學生進行口語、寫作、翻譯等任意模塊的選擇性學習,并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源進行二次輸出,這一階段教師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跟蹤,及時反饋學生的輸出情況;最后是學生開始正式的練習產出,而這一階段要和上一階段交替進行,即做好輸出和輸入的轉換和靈活應用,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承擔潤滑劑的作用,盡可能地緩解學生的壓力。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合理的評價。
(三)結果討論
在該學院開展的試點教學工作中,通過近一年的不同環境隔離教學,最終通過口譯、筆譯、寫作三個模塊對AB兩班試點情況進行檢驗,最終證實除了筆譯模塊AB兩班的成績較為接近外,輸出導向法教學顯著提升了A班學生對口語和寫作技能的駕馭能力,證實了文教授基于輸出驅動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可行性。
結論:文秋芳教授所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隨著社會職業模塊化程度的不斷提升,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顯著增加,盡管我國大學生具有較好的英語基礎,但多數學術由于不具備充分的英語學習機會,在課時有限的前提下,啟用“產出導向論”,讓學生自主選擇英語學習模塊,以輸出導向激勵英語學習動力,產生質量更好的英語教學效果,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有效方案。望本文研究內容得到相關院校及教師的重視,加強應用型英語教學的研究,為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艷紅.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大學英語語法教學研究[J].海外英語,2017,28(12):10050-10051.
[2]吳艷萍.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科技視界,2016,27(5):21-21.
[3]賈萍.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22(37):189-192.
[4]劉劍.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6,16(1):96-99.